正确的人生观,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通用10篇)
篇1:中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精选教育文档(高中1200字以上议论文)
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孩,宁愿走路回家,而不愿坐爸爸的自行车回家?宁愿花一个小时弄一个所谓的发型,而不愿花一点时间到学习上?动不动就是骂人的话,和他们聊天听到的大部分都是谁家有钱,过生日买高档礼品,双休日或假期往休闲娱乐场所跑――他们注意的就是谁家有钱,谁穿得时尚,有钱就是最好,没钱就什么都不是,喜欢攀比。现实让人可怕,我都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在他们心里有一个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什么本该纯净的心灵有了这么多世俗的东西
原因是社会上一些人当中,出现了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的“世俗化”的倾向。他们把高消费的物质享受看作最大的幸福与乐趣。这种人生价值上的“世俗化”,对年纪尚小,社会经验不足的中学生来说会产生不良影响。除此,社会上流行的“做人要活络”,“要讲实惠”,“老实人吃亏”等小市民处世哲学的影响,使有些青少年都变得不那么纯真了。
中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价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有两个明显特点,一个是排斥心理较强,对正统的思想教育有逆反心态;另一个是主体意识较强,以我为中心。易产生自满情绪,社会和家庭学校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都会在他们的心灵产生不同程度的折射和反映。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及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加强理论指导,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发挥政治课在人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政治课教师要有效地联系学生实际,进行人生观基本理论教育。使学生明白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它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既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学学生虽然在心理上开始具有独立意识,但缺少分辨是非的能力,行为上开始模仿成人。另一方面,大部分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优越,自我约束力较差,这不仅仅表现在学习上,而且在生活、纪律上尤为突出。不少学生还表现出道德观念淡薄,不知互相谦让、主动关心集体和别人。为此,我们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发展趋势,认真分析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新变化,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划分一些是非界线,让学生明白、懂得、学会分辨是非,懂得礼让在先,明白主动关心集体和别人的重要性。既要大力提倡乐于奉献的价值观,又要尊重学生正当的个人追求。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不能光讲大道理,空动的说教,必须坚持联系实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除了联系英雄模范人物的实际进行教育外,还要注意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疏通障碍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节。比如在改革的的大潮中,社会上难免会出现某些消极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我在政治课上讲到贪污腐败的问题,一名学生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课下与这名学生在交流时,他还列举了一些腐败现象的实例,论证他的看法,还说跟他有一样看法的同学不在少数。针对这种状况,专门拿出一节课列出以下专题:[1]有钱就有一切吗?[2]不义之财要不得![3]从某些大款、富翁看拜金主义。[4]不要让他人贿赂你自己。让学生展开讨论,可以联系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思想表现展开争论。我结合教材内容用正确理论对学生的争论进行综合评述和正面分析开导,从而澄清了学生的混乱思想,提高了学生对社会上某些人投机倒把、偷税漏税、缺斤少两、掺杂使假坑害消费者利益等不良现象的辨别能力,扭转了学生的错误认识。
在此基础上,我们应重视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影响,通过家长会等多种渠道,与学生家长交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转变了某些家长“以钱奖学生”的认识和做法,进而在学生的思想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在加强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必须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社会,看待人生,不能把个别的局部的问题看成是普遍的全局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克服片面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3充分发挥父母的引导管理作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让孩子学会正直、善良、真诚、勤奋。学会善待他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除了做好孩子的表帅之外,还应当告诉我们的孩子:老祖宗早就说过:“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与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成天想着算计别人的人,他必定成天想着如何防止他人算计,因此,他的人生之旅,一定是“苦海无边”,暗无天日。一个正直、善良、真诚的人,多数人也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他。虽然不能保证他永远不会受伤,但在多数时候,他是幸福的、快乐的、无忧的。我们家长还应经常提醒孩子:要学会勤奋,一个人要想在这个世界立足,踏实和勤奋便是最起码的美德,学会勤奋,就是拒绝好逸恶劳,就是学会自食其力。要让孩子学会富有爱心和勇于承担责任。
现在的家庭教育管理中,许多家长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说教上,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了孩子的逆反,使得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冷漠,越来越缺少爱心。所以,要建议我们的学生家长,学习一些现代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学会用现代的教育管理理念,去教育管理我们的孩子。使我们的教育管理,成为这样一个理想状态:不但要增长孩子的智慧,也要丰富孩子的感情;不但要培养孩子追求理想和自由的愿望,也要提升孩子承担责任的信心和勇气。要让孩子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就得让孩子知道:一个没有远大理想和崇高精神追求的人,会变得日益功利和短视,精神世界越来越荒芜。会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放松学习,甚至厌恶学习,或为了逃避学习,找种种借口为自己开脱。在学习生活中,也会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沾沾自喜,造成学习退步。也会被青春期的冲动陷入早恋,而耽误学习。还会出现遇事不能冷静、客观,缺少理智。生活便会失去应有的宁静与从容,甚至很少有朋友。当孩子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的精神追求时,当家庭教育管理适合我们的孩子时,孩子不但听从于客观规律的指引,也听从于内心灵魂的召唤。就会把有限的时间和生命,真正用在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上来。孩子就会不断进步,健康成长。
总之,学校和家庭只有切切实实地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
篇2: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应该是什么?(八年级500字议论文)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决定一个人做人的标准,是把握人生方向、抉择人生道路的指南。
正确的人生观是为别人服务的人生观。为别人服务的人生观是真正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科学的人生观,是能真正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且最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人生观。
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自己的人生,要求我们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应当遵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原则。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积极认真,努力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丰富和发展,也为我们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同时,我们也只有在为人类服务的过程中,通过为他人创造幸福,才能使自己得到真正的幸福,才能真正地实现人生价值。
这是正确的价值观,要是大家都把它当假话,那这就没什么意义。也正如当今的社会,拜金、享乐、自私这些价值观充斥人心,正确的价值观就成了假话空话。接受了这么多年的文化教育,至少我把它当真话,我也如是要求自己。不要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放得太低。
当今中国社会中一些人的文化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比较混乱,毕竟改革开放引进来的除了菁华,还有思想的多元化,也就导致了思想的混乱。而当今如此之快的社会节奏,又有几个人能思考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
篇3: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中考800字议论文)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来到世间,常听人说;我喜欢过平淡的生活,与世无争不求辉煌,只求一生平安。
也许这是一部分人的人生观,这时让我想起宋朝著名诗人《李清照》曾为项羽所言名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我内心发出感叹.所谓平淡过一生,在笔者来看,就是缺少理想,没有目标,糊涂的走过一生。急要获的什么,也是垂手可得的。于是我真的怀疑这样的一生是否有必要一过。
有时我也曾有过大部分人的想法。其实我们擦亮眼睛就会发现,生活中成功并不遥远,就看自己内心《志向》有无存在《目标》有无设定,规划。
平淡固然是一种美丽。但这种美丽未免有些苍白而缺乏生机我们赤裸裸来到这个世界。如果我们告别红尘的时候依然无法留下些美好的东西,那么我们对整个社会将是一种负担,一堆没有回收的垃圾,所以当我们还有未来的时候,请不要说平平淡淡才是真,我们都曾看过这样一部电影《英雄儿女》使我记忆由心,电影中的王政委曾说过;一个人活着就要像条龙,不能像条虫。这句名言又怎能不鼓舞我们自信自强呢?让我们凭借无谓的勇气,一飞冲天,直冲云霄,不甘落后要生为人杰。
男儿当自强,爱拼才会赢,古往今来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深深的熔铸在中华民族之中,我认为;如果说成功是一门科学那么生活中困难,挫折。就是一位老师。这是我们要想成功所要经历的历程,在教我们不段的磨练自我,吸取经验,成就自我。让我们踏上自我理想的起点,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并非铺满鲜花,还潜伏着种种困难与挫折,遇到困难,挫折,我们就要勇敢的挑战它,困难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失去面对的勇气。成功显然不会属于所有人的,以前不会,现在不会,以后也不会。只要我们永不屈服就不怕失败,不管失败多少次,不管时间早与晚,我相信成功总会有可能的。世间万物就藏有一门之隔,就看我们是否敢打看这扇门,今天的举动,就是证明我们是否迈向成功道路上的第一步
我们的天性是挺直的。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无可畏惧的潜能,让我们从细节中挖掘潜能,开拓自我,使我们无所畏惧,勇敢面对这个世界,相信自己,相信这个世界会因我们而不同。
篇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实现人生价值(高中900字议论文)
敬爱的党组织:
有人问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人有什么不同?”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回答:“平庸的人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这似乎是咬文嚼字的解答,却揭示了人生重要意义的价值哲学问题。在亚里士多德看似平常的话语里包含了对需要,人生价值取向,人生价值意义等问题的看法。
人生价值是指人在生命历程中其言行对他人及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功用。人生价值取向是指在各种不同甚至相反的人生价值中选择其一作为自己人生指南的行为。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同,其人生价值取向也就不同。对他人和社会是只讲索取还是重在奉献,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人生价值取向。共产党人认为人生价值在于奉献,而服务就是奉献。毛泽东同志对此作了高度概括,将其经典式地表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共产党人最为崇高的人生价值取向。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人应当更好地坚持这一人生价值取向,这不仅是保持党的队伍的纯洁性,推进党的事业的要求,也是人民的呼唤、时代的呼唤。
而今在在大学我们普遍都感到郁闷,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觉得郁闷,受到处分觉得郁闷,考试挂科觉得郁闷,失恋更感到郁闷。总之,凡事都郁闷。我们之所以会有此心理状态归结于人生没有理想,生活没有目标,从而失去了精神支柱,进而就会觉得生活毫无乐趣,简直太无聊了。其实人生就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而永不休止地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自身的价值才有可能实现。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实现人生价值,首先必须认识人生价值,人生价值评价,从而作出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并利用社会历史提供的有利条件,发挥自身潜力。大学生党员作为党的代言人,更应该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说树立远大理想仅是一纸空谈,人生价值的实现最关键的因素是要把理想和行动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远大理想,体现自身的价值。今天的学生党员,特别是像我们这样一代的学生党员应该具有时代的使命感,从而激发我们努力学习全面发展,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以上是我的思想汇报,请党组织批评指正。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
XX年8月30日
篇5: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高考1200字以上议论文)
据调查发现,目前学生存在社会价值的功利化和理想信念方面的缺失。没有科学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的学生又如何能承担得起中国社会的未来呢?要知道,人只有以科学的社会价值观为指导树立起一个符合人性和社会进步的人生理想,才会产生强大的前进动力,因为当一个人一旦拥有了值得其奋斗一生甚至历经苦难也在所不惜的人生理想时,这个人就会一生充满希望,他们也会由此而获得真正的充实的人生和快乐幸福的生活,这样的人才能发挥出巨大的能量,担当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成为社会的脊梁。可以这么说,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担当得起中国社会的未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第一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学生现状
1.当代大学生价值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状况,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
2.价值判断上功利化明显,认为“有钱就有一切”“有权就有一切”和享乐主义的错误思想;
二、社会要求
1.一个人必须要拥有相应的世界观,以社会文明趋势为标准树立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正确的世界观后才能有正确的人生观)。
2.替他人着想的思想。
3.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什么是人的本质;深刻明白世界观、人生观对一个人的人生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把握“为人民服务”的内涵。
2、能力目标:端正人生态度;在学习生活中主动帮助他人;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四、知识图解
为了生活,即考量什么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创造性)
就是为什么而活着?是人生观的核心,决定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
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五、学习任务
1.听或看几则案例(价值观的大裂变,保尔与盖茨谁是英雄,狼孩等)思考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接着听两个故事,再次讨论,得出结论。
2.看视频和图片,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回答:人为什么而活着
3.辩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4.播放汶川大地震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视频片段,分析英雄人物的行为,并思考如何解决有限的生命和人们对生命无限的渴望之间的矛盾
六、课堂教学设计
讨论:
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及其价值
[课程导入](运用案例和设问的方式把学生引入课程教学活动)
[案例材料]价值观的大裂变
上海一位化名“梅晓”的大学生写信给《青年报》,就“我该怎样选择生活”提出一系列非常实在的有关“形而下”的人生问题。这封来信坦然地表达了当代青年自我选择生活的新的困惑:现代人注定要捧着灵魂生活,既不愿把它交给天使,因为这太吃亏;也不愿把它交给撒旦,因为这太卑鄙。有没有既不吃亏又不卑鄙,既完善人格又不碰得头破血流,既有价值又不失感官生活快乐的道路可走?《青年报》就此发起一场新的有关人生观问题的大讨论。虽然这场讨论的影响波及面小得多,但它揭示了新的哲学命题:“人怎样活得更好”,标志着21世纪青年人生价值观的新发展。
[案例材料]保尔与盖茨谁是英雄
2006年3月,《北京青年报》开展了一场关于“保尔与盖茨谁是英雄?”的大讨论。有的人认为保尔是英雄,因为保尔代表了理想主义、艰苦奋斗、勇于献身的英雄形象;有的人认为盖茨是英雄,因为盖茨运用个人的智慧和才能,为自己和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改变了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因此,他是当今时代的英雄形象。对于上述两种观点,同学们,你是如何看待的?你认为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应该如何进行评价
[视频资料]地震英雄吴忠红、校友英雄事迹、范跑跑
[讨论](1)“人为什么而活?”(2)“人该怎样活着?”(3)“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危难时刻,不同人有不同的表现?这实际上是人生观的三个问题: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一)世界观的科学内涵及形成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是在人的生产和实践中形成的。
(二)人生观与人的本质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观要回答的三大问题:
(1)人为什么要活着?——追求理想。
(2)人生态度应该怎样?——乐观积极。
(3)人生价值的评价——追求意义、价值。
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为指导,才能真正形成科学的人生观。
(三)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核心观点。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时社会存在物。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在中外思想史上,许多的思想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为科学揭示人的本质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资料,可都不能真正地揭示人的本质问题。
1845年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这个科学论断,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这段关于人的本质的话包含深刻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人的本质是现实、具体的,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由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形成和决定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不同的人的本质;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但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讨论]人性是自私的吗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的本性不是自私的”。首先,本性是指人天生的本来就有的自然之性,是不学而能、与生俱来的属性活特征。简而言之就是人的本能。其次,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放映。每个人道德境界是受社会环境及教育、阅历和个人修养等各种因素综合影响形成的。自私或自私行为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的各种因素导致的。再次,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自私的观念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公有,氏族公社的领导者平等参加劳动,平均分配产品,没有特权,还没有自私和财产的观念。只是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人类才产生了永无止息的、日益膨胀的“贪欲”,自私之心占了上风。
[案例材料]狼孩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们在打死了一只狼后,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养大的女孩:其中大的有八岁,后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有两岁,取名为阿玛拉,但因其体弱,不久死去。这是世界上发现的首例狼孩。由于她们自幼远离人类社会,在狼窝里长大,所以一切生活习性都与狼别无二致。比如:她们不会直立行走,只能用四肢爬行,白天睡觉,晚间出来活动,怕光、怕火,不吃素食和熟食,只吃生肉,而且不是用手拿着吃,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咬,她们也不会说话,只会像狼一样引颈长嚎。在孤儿院人员的耐心抚养下,卡玛拉用了两年的时间才学会站立,6年才会走路,到1929年她死时,一共学会了45个词和几句简单的话,智力水平仅相当于4岁儿童。后来,社会上又出现过几起狼孩和猪孩等,徒具人形,而不具人的本质。
[教师总结]狼孩的例子证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凡是自幼就与世隔绝、脱离社会关系的存在,即使具有人的自然属性,个体也不可能发展为真正的人类,也不会具有人的本质。
(四)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密切联系
一方面,世界观决定人生观,只有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能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另一方面,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人生观如果发生变化,往往会导致世界观发生变化。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人生观要回答有关人生不同层次的问题,它是由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主要方面构成的思想体系。人生观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主要方面体现出来的。为了理解人生目的,有必要对目的作一番考察。从字源看,甲骨文、小篆体的“目”:像眼睛形,外边轮廓像眼眶,里面像瞳孔,其本义是眼睛,作动词是“看”;“的”:箭靶的中心。“目的”二字合起来,其意思便是:瞄准靶子的中心,有的放矢。后来才被人们引申为行为主体预计达到的行为结果。
(一)人生目的的内涵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二)人生目的是人生观核心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可见,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三个方面相反相成,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具体说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决定采取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1、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一方面,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活动的大方向,对人们所从事的具体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
[案例材料]鲁迅的选择
鲁迅早年从医,有一次,他在电影上看到有个替俄国军队当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人抓住杀头示众,围观的一大群中国人,对此却无动于衷。这深深触动了年轻的鲁迅,他认为,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健全,也只能做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合看客。他决定不再学医,认为人生的第一要义,是改变国民的精神。
另一方面,人生目的又是人生行为的动力源泉,为实现人生目的,人们会注重培养能力、磨练意志,进而奋发拼搏并持之以恒。
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不同的人生目的会使人采取不同的人生态度。在历史上合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业有成者,无不是在其正确的人生目的支配下,以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的坎坷。
3、人生目的决定所采取的人生价值标准
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从而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责。错误的人生目的则会使人生价值理解为向社会或他人进行索取,从而以追逐个人私利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以对国家、社会、集体合他人尽义务为无价值、无意义的人生。
(三)摈弃几种错误的人生目的
1、利己主义的人生目的
这是一种把个人利益作为行为原则的人生目的。利己主义是私有制的产物,它的广泛流行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利己主义者往往认为,人的根本属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使人自保、自利,人为了自保、自利而采取的一切行为都是合理的。它提出的口号是“利益是我们唯一的推动力”。利己主义是一系列狭隘的、错误的人生目的的基础。利己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认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因此在判断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时,把个人利益放在社会利益合他人利益之上;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以个人为本位,以利己为目标,把社会整体利益合他人利益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工具合手段。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人人都以利己主义为人生目的,就会危及社会的存在,更谈不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应当承认,这种利己主义人生目的在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受其影响较深的一些同学往往被大家评价为自私的人。通常,他们喜欢自我为中心,爱占便宜,渴望被人帮助却不愿意帮助人,甚至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牺牲他人、社会的利益。
2、享受主义的人生目的
这是一种把人生当作满足生理需要的过程,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的物质享受。尽管享受主义人生目的中国历史上影响不大,但是很早就存在。《列子·杨朱篇》描述了中国早期的享乐主义人生目的,它说道:人生苦短,终归一死;“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顽亦死”。且人一旦死去,都是白骨一堆,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所以不如在有限的生命期间,尽情行乐,满足口、目、鼻、耳、体、意的欲求。在西方,享乐主义影响持久,并形成了一种理论体系。西方的一些思想家把利己主义作为享乐主义的思想基础,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而感官的享乐则是利己的具体表现,因此他们断言“快乐就是幸福的生活开端与归宿”,并提出了“快乐是至善”的学说,甚至认为人生的享乐“应当成为一切道德的基础”。在大学生中,享乐主义的人生目的也一定程度地存在着,沉湎于物欲享受,在物质条件上盲目攀比,逃避艰辛的学业,甚至不顾父母的承受能力一味地向父母索取,这些都是享乐主义人生目的的具体表现。
3、拜金主义的人生目的
这是一种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至高理想的人生目的。在人类历史上,有了金钱就有了拜金主义。但是,拜金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性思潮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形成的。正如恩格斯描述的那样,在信奉拜金主义的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对于拜金主义者而言,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还有别的痛苦。他们拜倒在金钱面前,无限制地追求金钱,攫取金钱,并以对金钱的追求为行为准则。现在,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商品货币关系十分发达,拜金主义开始有所抬头。其实,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实质是一般等价物,是商品流通的媒介。它本身没有什么神秘性,更不能作为人生的准则和道德标准。以拜金主义为人生目的,人生就会陷入庸俗和自私的泥潭。拜金主义是引发钱权交易、行贿受贿、贪赃枉法等丑恶现象的重要思想根源。
上述人生目的尽管在表现形式上五花八门,但是,它们有以下共同特征:它们是私有制的产物,代表着剥削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它们的理论基础是唯一主义的,要么把人生道路看出是纯粹的个人意志,要么把人生意义归结为抽象的人性;它们的表现核心是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它们往往是从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出发,最终又回到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那里去。
(四)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
“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是人生观的根本问题。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的理论。其次,人的社会属性、人民创造世界历史的决定性作业要求以为人民服务为人生目的。再次,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倡、实践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的实践表明,以为人民服务为人生目的,代表了一种高尚的人生目的,应该成为我们时代最先进最崇高的精神。最后,只有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才能辨析拜金主义、享受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人生观的实质,自觉抵制它们的侵蚀。
[案例材料]李素丽: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
李素丽是北京市公交总公司公汽一公司第一运营分公司21路公共汽车售票员。
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李素丽根据乘客的不同需求,给他们最需要的服务:老幼病残孕,怕摔怕磕怕碰,李素丽搀上扶下;“上班族”急着按时上班,李素丽尽量让他们上车;外地乘客容易上错车或坐过站,李素丽及时提醒他们;中小学生天性活泼,李素丽提醒他们车上维护公共秩序,车下注意交通安全。李素丽习惯在车厢里穿行售票,车里人多,一挤一身汗,可她说:“辛苦我一个,方便众乘客。”李素丽售票台的抽屉里总是放着一个小棉垫,那是她为抱小孩的乘客准备的,有时车上人多,一时找不到座位,李素丽就拿出小棉垫垫在售票台上,让孩子坐在上面……十几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真诚热情地为乘客服务,被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老百姓的亲闺女”,1996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李素丽说:“每一条公共汽车的线路都有终点站,但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我会永远用自己的真情和奉献同大家一起走向明天!”
[案例材料]留美女博士成为毒枭
王致梅是国家破格选派到美国攻读博士人员之一,学成回国后,她成为优秀的化工专业人才,国家和社会给了她很多荣誉。但后来她在金钱的诱惑下,误入歧途,由一名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沦落成为丧尽天良的大毒枭。
[教师总结]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导致两种不同的人生结局!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讨论人生态度问题是讨论人生目的问题的进一步延伸,主要是思考人的一生应该有怎样的生活,从而明确应该如何对待生活。
(一)人生态度与人生观
1、人生态度的内涵
所谓态度,是人们或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看法。它主要包括人们对社会生活所持的总体意向,对人生所具有的持续性信念。对各种人生境遇所作出的反映方式等,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对人生观问题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影响人生态度形成的因素:人生态度的形成既是一定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认知、情感、意志是起着主要作用的三种心理要素。认知是人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现象。情感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包括满意不满意、愉快不愉快、喜爱不喜爱等倾向。意志指人自觉确定目的,有意识地组织、调节行为,并按主观意愿排除障碍和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是人的主体性的心理表现。
2、人生态度的特点
(1)从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看,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一个部分,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当一个人对人生观做出了某种明确的选择,实际上就在主要方面决定了他将如何对待生活,决定了他在实践中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处理各种人生问题。反过来,人生态度又制约着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世界观、人生观有重要影响。
(2)从人生态度与人生目的、理想的关系看,人生目的、理想标志了人的一生应追求什么,指出人生的道路,表现为要做什么;人生态度则显示了以怎样的方式对待人生,表现为具体怎样去做。
(3)从人生态度与人的行为关系看,态度决定行为,行为是态度的外在表现。
(4)人生态度又是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它既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又处于变动中,其形成或改变受社会环境和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3、人生态度的类型
人生态度及划分多种多样,从社会效益角度可划分为两大类型:
第一类为消极无为、无益于社会及自身的人生态度,表现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讲求实惠,及时行乐;看破红尘,悲观厌世。
第二类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表现为:热爱生活,满怀信心;责任感强烈,意志坚韧;积极向上,勇于开拓。
积极、乐观、有为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健康、正确、符合人类发展需要的人生态度,其特征是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并以高度的人生责任感参加与社会生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对人生充满希望,以积极的行动充分显示生命价值;敢于直面人生,精神饱满,不断开拓,不怕困难;善于想象,勇于实践。这种人生态度是人类战胜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
篇6: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主题班会(高中1200字以上叙事)
黔西六中主题班会教案
主题名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活动目的1.让学生理解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含义。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其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指南。时间地点班级人数指导教师主持人活动过程设计一、引入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生命是人最宝贵的。生命对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问:同学们,那你们觉得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呢?1.同学们,你们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为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对人生的态度)2.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是财富?觉得自己富有吗?3.你为什么面活着?(让学生制述自己的人生目的)4.你觉得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让学生讲述自己的人生价值)师:看来同学们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自己不一样的见解,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呢?二、讲解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含义及其联系1.什么是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2.什么是人生观呢?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的意义的根本看法。3.什么是人生目的呢?人生目的就是人为什么活着,它是人生的航标,因为:(1)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人生目的既规定了人生活动的大方向:人生目的又是人生行为的动力源泉。(2)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错误的人生目的则会使人把人生价值理解为向社会或他人进行索取。4.什么是人生态度?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也就是说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它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人生的意义,需从人生价值的危度进行审视和评价。人们只有找到了自己对生活意义的正确答案,才会自觉地朝着选定的目标努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5.什么是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人生意义的看法和评价标准,也就是关于什么样的人生目的最值得去追求、人怎样生活才最有意义的观点。它在整个人生观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深层次上影响、制约和指导人们的实践,为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择提供依据。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社会价值: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自我价值: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基础。6.什么是价值观呢?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它解决的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议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包括,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目标,价值尺度和准则。三.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1.人生须认真,人生当务实,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2.反对拜金上义人生观。拜金主义人生观是一种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至高目的的人生观。3.反对个人主义人生观。个人主义人生观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的人生观。4.反对享乐主义人生观。5.享乐主义人生观是一种把享乐作为人生目的的人生观,上张人生的唯一口的和企部内容就在于满足感官的需求与快乐。(典型:活着是为了吃饭!)6.四、总结:我们应在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美好的人生价值要靠会实践在使化为现实。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生价值的评价就是对实践及其成果的评价。人生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人们能够自觉的、有意识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通过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把人生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对于我们学生而言,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具有特殊要求。五、结束语人生,从自己的哭声开始,在别人的眼泪里结束。这中间的时光,就叫做幸福。人活着,当哭则哭,声音不悲不苦,为国为民啼出血路。人死了,让别人酒下诚实的泪,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活动小结
篇7:真实存在的正确人生价值观(高中1000字应用文)
敬爱的党组织: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革命烈士xx也说过,“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燃烧就是一种“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他们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这就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是一种人们对于人生意义、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必须是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它更取决于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信念和理想的缺失似乎成为一个严重的现象。很多人追名逐利,很多人纸醉金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似乎正离我们越来越遥远,然而,它却一直在我们身边,很具体,很感人,只是被我们蒙昧的双眼遮住罢了。
记得大一军训期间,我深深地被一名普通而又伟大的人民教师感动着。他就是汪金权。1987年,他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便扎根于蕲北山区,在蕲春四中教书。二十余年来,他坚持把自己的工资用于资助贫困学生,被誉为“大别山师魂”。他的生活也很贫困,靠乡亲们的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毕业后,为了支持山区教育,他义无反顾的走进了大别山深处。他用自己的工资为贫困学生交学费,自己却省吃俭用,只有四十多岁,却已经满头白发,身材瘦弱。“没有汪老师的苦心坚守,就没有四中的今天。”这是四中老师们对他的一致评价。而他却总说自己做的太少,而回报太多。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也许我的肉体只能蜗居在大别山的一隅,但我的灵魂会跟随我的学生走向四方;我是荒原上的一支电线杆,也许只能永远地矗立在那儿,但我能把希望和光明送向远方;我可能永远是一座桥,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他自豪地说,20多年来,他亲手培养了1000多名孩子考上大学,他们中的很多人出身贫穷,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事业有成,“这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春蚕至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不由得想起这两句诗来。汪老师这二十余年来的奉献,不正是诗中所描述的那样吗?他毫不为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不正是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表现吗?我一直以为,所谓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也许很遥远,也许很抽象,也许很飘渺,但是汪老师却让我看到了它真实地存在,而且是那么生动,那么具体,那么感人!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其实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只是一个口号,它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汇报人:xx
2012年3月24日
篇8:人生观是什么(600字)
下午看了电影《百鸟朝凤》。情绪很激动。
电影刻画小人物的悲凉和自我小小的那点执着追求与现实的碰撞让我痛哭不止。一辈子为了什么,我觉得焦三爷肯定是满怀遗憾和不舍走掉的,因为他所深深保护在骨头缝里一辈子的艺术文化,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竟然渐渐变得一文不值,甚至成了沿街乞讨的东西。
焦三爷的这种追求,无关财富无关任何物质,它是这种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焦三爷一再强调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配在葬礼上吹百鸟朝凤,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道德逐渐在被人们淡漠化,取而代之的是法律,法律好听点叫法律,不好听点的说法其实叫道德的最底线。
下午刷微信刷到很多国内外大牌明星的豪宅骄奢yin逸的生活,我也心驰神往难以抑制内心的yu。
但是现在的我假设拥有了那一切奢靡的物质生活了之后我依然不会觉得快乐,甚至我可能会抑郁自杀,会觉得生活一下子没有了渴望,yu与幸福。(星辰)我自身还支撑不起那些奢靡的物质,所以就像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中的主人公那样,在从一个傻子变成顶尖聪明人之后,没有足够的能力跟得上自己的智力,人生只会更加糟糕。
人生,原来就是一瓶慢慢酿的酒,材料,加工和时间,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用心才会在多年后品尝到香醇浓郁的味道。
百鸟朝凤里的焦三爷,歌手权志龙,他们哪种人生是成功的?值得让后人称赞的
我不知道,人生意味着什么,千千万万分子原子充斥着这个宇宙,一个人的一辈子那么短根本微不足道,而我这个小粒子究竟该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飘浮出怎样的轨迹?我现在也不清楚。
篇9:人生观(小学500字记叙文)
本以为人生是苦恼、悲惨的,但实际上,我发现其实人生并不像有些成功人士,他们虽然痛苦,但是也如愿以偿了。我想错了,其实我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环境下,只不过我没有去仔细感受自己身旁的事物罢了。
使我对人生观有所改变的是一名老师,她不是语文老师,也不是名师,她是我的美术老师。她给我买讲的话,让我受益匪浅。
上午第四节课——美术,是我的噩梦。不过美术老师并没有讲她的美术,而是讲她去别的学校听课的事:我推开那扇破旧的铁门时,我特别惊讶,这就是所谓的市中心小学?一块块黄色的砖砌成的小平房和办公室,地面也是用砖砌的,院子里光秃秃的。我开始讲课的时候,他们很听话,很单纯。我给他们发毛毡的时候,他们一一议论,这块布是什么?后来我给他们说是毛毡。因为他们的课只有语文、数学、英语,没有上过美术。
我感动了,忽然发现自己的生活在一个犹如天堂般的地方,与那个学校比,我们的学校似乎是“万众之王”,为何我不去珍惜现在的生活呢?这里有我的同学,有友谊,有欢声笑语。我觉得人生并非我想象的那样,那是必经之路。因为,风雨过后,才会有彩虹。
在最后,我选择改变人生观,不和以前一样悲伤,开心的小日子从此开始了。
篇10:人生观的定义(高考1200字以上议论文)
态度的概念与特性、功能与维度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激发态度中的任何一个表现要素,都会引发另外两个要素的相应反应,这也就是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这三个要素的协调一致性。
态度的概念与特性
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态度、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激发态度中的任何一个表现要素,都会引发另外两个要素的相应反应,这也就是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这三个要素的协调一致性。一般来说,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但在他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态度中的内在感受是指人们对事物存在的价值或必要性的认识,它包括道德观和价值观,价值观以得不偿失为条件来影响人们的行为,而道德观则能使人们不惜任何代价甚至是不惜生命来达到一些目标目的;态度中的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评价和体验,它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意向是指人们对待或处理客观事物的活动,是人们的欲望、愿望、希望、意图等行为的反应倾向。态度来源于人们基本的欲望、需求与信念,从认知过程来说也就是道德观与价值观,就行为过程来讲其由从低到高产生可分为个体利益心理、群体归属心理和荣誉心理三个层次。社会心理学的不同定义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定义最多的一个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但是有代表性的概念包括以下三种:
1、奥尔波特(t1935)受行为主义影响,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他的定义强调经验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2、克瑞奇(Krech1948)则认为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他的定义忽略过去经验,强调现在的主观经验,把人当成会思考并主动将事物加以建构的个体,反映了认知派的理论主张。
3、弗里德曼(Freed)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他的定义强调了态度的组成及特性,是目前被大家公认的较好的解释。
4、士气心理学在赞同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同时还认为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感和价值感)、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态度、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
态度的特性与其构成
《心理学大辞典》及通常的心理学教科书都确认:态度具有对象性、评价性、稳定性和内在性四个特性。1、态度具有对象性,态度是有对象的,它总是针对某种事物的;2、态度具有评价性,它意味着是否赞同该事物;3、态度相对于情绪具有稳定性,它是一种对事物比较持久的而不是偶然的倾向;4、态度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状态,往往不能为别人所直接观察到,但它最终会通过当事人的言行表现出来。
弗里德曼(Freed)将态度构成理解为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但由于认知还包括外在的客观的嗅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深度的社会与自然规律观念与思考等等,这些都是不可能来源于道德观和价值观这些立场信念的,这与心理学界公认的态度内在主观特性不符,所以将态度构成中的认知修改为包含道德价值观的内在感受更为准确;同时,“行为倾向”为非心理学用语,即使《心理学大辞典》中也未列明、语意不明,一般应是指意图,而意向在心理学概念中含有意识指向性和意图谋虑双向的含义,正符合态度的对象性、内在性特性,所以以意向替代行为倾向是更为准确的,且国内外很多心理学家在著述中也多有这种应用倾向。总之,将态度的构成解读为内在感受(道德感和价值感)、情感和意向是更为准确的。
态度的功能与维度
态度的功能
为什么人们产生某种态度而不产生另一种态度,可能在于它是为一定的心理功能服务的。心理学家认为,态度具有如下功能。
(1)工具性功能(utilitarian):也叫适应功能,这种功能使得人们寻求酬赏与他人的赞许,形成那些与他人要求一致并与奖励联系在一起的态度,而避免那些与惩罚相联系的态度。如孩子们对父母的态度就是适应功能的最好表现。
(2)认知功能: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态度有助于我们组织有关的知识,从而使世界变得有意义。对有助于我们获得知识的态度对象,我们更可能给予积极的态度,这一点相当于认知图式的功能。
(3)自我防御功能:态度除了有助于人们获得奖励和知识外,也有助于人们应付情绪冲突和保护自尊,这种观念来自于精神分析的原则。比如某个人工作能力低,但他却经常抱怨同事和领导,实际上他的这种负性态度让他可以掩盖真正的原因,即他的能力值得怀疑。
(4)价值表现功能:态度还有助于人们表达自我概念中的核心价值,比如一个人青年人对志愿者的工作持有积极的态度,那是因为这些活动可以使他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恰恰是他自我概念的核心,表达这种态度能使他获得内在的满足。
态度的维度
(1)方向,即态度指向,个体对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还是否定指向。包括是与否、赞同与反对、接纳与拒绝、喜欢与厌恶。
(2)强度,即态度方向的强度。
(3)深度,即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卷入程度。
(4)向中度,即某种态度在其整个态度价值体系中的核心程度。
(5)外显度,即某种态度在其行为方式和行为方向上的外露程度。
与某些概念的异同
态度与价值观
价值观影响甚至决定了态度,并需通过态度去体现。态度和价值观的异同点在于:二者都有助于明确个人经验和指导行动,态度和价值观都可以维持和改变,但一般认为态度比价值观更易于改变。态度是比较具体的,众多的,价值观则超越具体事物而涉及行动的标准和目的。价值观可以说是对抽象目标的积极的反应倾向,如对正义、真理、自由等。
态度与心向、定势
态度与心向或定势有所不同。心向或定势是普通心理学的概念,而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心向或定势是指在一定情境下采取一定行动的准备性、倾向性,这种准备性或倾向性是暂时的。态度则是指对一定社会客体采取一定反应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是较为持久的、稳定的。心向或定势一般是无意识的,或处于低意识状态下;而态度一般是有意识的,态度并不是都处于同一的意识水平上,有些处于高意识水平上,有些处于低意识水平上,处于低意识水平的态度之间的不一致,难于被觉察。提高这种不一致的意识水平,就可能解决这种不一致,这对于态度改变有一定的启示。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理论
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
凯尔曼提出了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即依从-认同-内化。
1.依从:依从指个体为了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依从不是个体自愿的,而是迫于外界的强制性压力采取的暂时性的行为。在态度形成的过程中,依从是很普遍的现象,在个体早期生
态度(7张)
活中,态度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依从。
2.认同:认同是个体自愿地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心目中榜样的观念和态度相一致。实际上,我们很多时候都是依照社会中其他角色的态度来指导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3.内化:内化是指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有机组成部分。内化在个体态度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每个团体都有其一定的规则,有的明确,有的模糊,但团体不可能对所有的行为都制定一定的规则,这就要求成员在大多数场合下都自觉地按照社会的期望来行动。
态度转变模型理论
美国学者霍夫兰德等人提出一个态度转变模型,强调信息和背景的作用:
(一)传递者
1.信息的传递者其威信、与接受者的相似性都会影响他提出的信息的说服效果。威信越高,与接受者的相似性越大,说服的效果越好。
2.说服的意图如接受者认为传递者刻意影响他们则不易改变态度;但如果他们认为传递者没有操纵自己的意图,心理上没有阻抗,对信息的接受较好,易于转变态度。
3.说服者的吸引力接受者对高吸引力的传递者有较高的认同,因而容易接受他的说服。
(二)沟通信息
1.信息差异任何态度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传递者的威信较高,这种差异越大,引发的态度转变就越大;如传递者威信低,这种差异适中,引发的态度改变也较大。
2.畏惧它与态度转变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畏惧的唤起能增强说服效果。但是,如果畏惧太强烈,引起接受者心理防御以至否定畏惧本身,结果却只能是态度转变较少。研究发现,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3.信息倾向性对一般公众,单一倾向信息说服效果较好;对文化水平高的信息接受者,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
(三)接受者
1.原有的态度与信念已经内化了的态度作为接受者信念的一部分,难于改变;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改变。
2.接受者的人格因素依赖性较强的接受者信服权威,比较容易接受说服;自尊较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易改变态度。社会赞许动机的强弱也是影响态度转变的闲素,高社会赞许动机的接受者易受他人及公众影响,易于接受说服。
3.个体在面临改变态度的压力时,其逆反心理、心理惯性、保留面子等心理倾向会使其拒绝他人的影响,从而影响态度转变。人们通常会利用一些自我防卫的策略来减少说服信息对自己的影响,比如笼统拒绝、贬损来源、歪曲信息、论点辩驳等。
(四)情境
态度转变是在一定背景下进行的,以下情境因素会影响态度转变。
1.预先警告它有双重作用。如接受者原有态度不够坚定,预先警告可促使其态度改变;但预告也可能有抵制说服的作用,例如,预告与接受者的利益有关时往往使其抵制态度转变。
2.分心它的影响也是复杂的:如果分心使接受者分散了对沟通信息的注意,将会减弱他对说服者的防御和阻抗,从而促进态度转变;如果分心干扰了说服过程本身,使接受者得不到沟通信息则会削弱说服效果。
3.重复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频率的重复,效果较好;重复频率过低或过高,说服的效果均不好。
态度平衡理论
海德的态度平衡理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海德认为,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即如果出现不平衡,则向平衡转化。海德指出,人们在改变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认知失调论
费斯廷格认知失调论认为,态度改变是为了维持各项态度之间的一致。如果态度中有两种认知不一致,就会造成认知失调;如果失调认知的成分多于协调认知的成分,则会引起更大的失调;认知失调给个人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此时,个体就会产生清除失调、缓解紧张的动机,通过改变态度的某些认知成分,达到认知协调的平衡状态;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有四种原因: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的矛盾以及新旧经验相悖。
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
1.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二个认知因素协调。
2.引起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改变原有的不协调关系。
3.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
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理论从个体对得失权衡与比较后产生的趋向与回避动机的角度解释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态度持有者不是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主动对诱因周密计算的选择者。态度是肯定因素(得)与否定因素(失)的代数和。个体选择何种态度取决于这种态度能使其获得什么,失去什么,总收益如何。但是个体并非永远是理智计算的决策者,而且个体对这种精确的计算过程也未必意识到。(也就是态度改变是“两害相权从其轻,两利相权从其重”,平衡利弊的结果。)
态度的习得模仿理论
个人态度的形成是有阶段性的。儿童最初从家庭中获得很多待人接物的态度,这时的态度是十分具体的,范围是狭窄的,概括性和稳定性都很低。后来,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知识的增长,少年儿童的态度就逐渐概括化。到了青年期,随着对人生意义的探索,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基础的形成,个人比较稳定的态度就出现了。
从态度的习得方式来看,条件反射的学习是态度形成的基础。人们在满足需要过程中,可以形成特殊的态度。对于能满足需要并引起快感的客体一般会形成肯定的态度,而对妨碍需要满足的事物就容易形成否定态度。美国心理学家B.E.洛特和A.J.洛特等人1960年做过如下实验;被试者是互不相识的儿童,分成3人小组,每组分配玩一种有趣的游戏,有的小组儿童获得奖品,而另外的小组不发奖品,然后要求每个
#价值#思想#大学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