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读后感心得(推荐10篇)
篇1:与朱元思读后感(400字读/观后感)
这篇文章是南朝山水小品中的名作,本市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然这篇文章并不是当时的信,不过作者在文中生动的将富春江近百里的秀丽风景,用一百四十多字完美的展现在众人眼前。
文章共可分五段。
第一段,总领全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句话总写了富春江路上之景。
第二段,写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字字如生,将富春江优美,壮观的场面完整体现。
第三段,写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山的蜿蜒连绵,雄伟浩荡被作者写的如诗如画,引人入胜。
第四段,写声音。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鸟鸣,蝉叫猿啼,都是那么动听,美妙。
第五段,写感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山水傍依,猿啼鸟鸣,一切的一切都在作者笔下流淌出来,令人悠然神往,真如:有山有水有声音,有感有想有悟境。
篇2:与朱元思书读书心得(高中1200字以上读/观后感)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百四十四字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骈文中写景的精品。
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人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色苍翠,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了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了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第三段写“奇特的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山本是静止的,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叠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作者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发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该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人们可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细细品味,作者的这种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又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它是一种对轻松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份严肃,多了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份悲观,多了份开朗,因而更具一份常人心态,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亲切。
骈文是一种讲究形式的文体,《与朱元思书》保持了骈文的特点。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 如“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但文章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运用的句式,这就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使语言显得活泼洒脱;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无异于一般散文( 尤其是第一节),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这样骈散结合、疏密相间的安排, 使语言灵活多变,更具韵律美;其三,文章没有像一般骈文那样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写景状物,力求准确传神,这使文章语言显得清新自然,生动流畅,在当时以绮丽浮靡为主流的骈文中显得卓尔不群,超凡脱俗。
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写景重点上, 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篇3:《与朱元思书》有感(小学600字读/观后感)
欣赏古韵缭绕的《与朱元思书》后,跟随作者的脚步,思绪不由的飘过了山川江河,来到美丽而又"天下独绝"的富春江。江水被群山怀抱,独坐一叶孤舟放于江面,没有船夫,只是任意它随着江水四处飘荡,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只是沿途风景。江水拍打沿岸的礁石,清脆悦耳,侧耳倾听,又传来黄莺般的歌声,闻声寻人,只见几位农家妇女在江边洗衣,洗来哼上几句,虽不是专业歌手,但绝是发自内心的一种闲适,自然,然人不禁驻耳聆听。随着歌声渐行渐远,抬头仰望,山峦如聚,连绵不断,山上各种树木,纵横交错,像一张绿油油的大网。山川高低起伏,都不甘示弱,争先恐后插入云霄,站在山上,仿佛可以摸到云彩。山峦间烟雾燎绕,白云穿梭在山川之间,正是有了这些白白的云朵,山才不会孤独。沿途风光迷人,声音更吸引人。
各种各样的鸟鸣交织在一起,谱成大自然的交响乐,在山峦间来回碰撞,每个音符都在说;"大自然欢迎你‘。整个江面余音缭绕,仿佛是梦中的仙境。小舟停泊在岸边,走在田间小路,看到远方辛勤劳作的人们都带着笑容回家,忽然对生活有了美好的向往。树与树间,山与山间,溪流纵横,溪边的野花拥簇,溪边怪石嶙峋,情态不一,就如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溪水顺山势而下,仿佛没有尽头,是回家的路吗?林间小溪更让人清幽,宁静,溪上有绿伞,那便是形态各异的树枝交错而成,疏密不一,阳光透过缝隙投射下来,形成一个个光斑,金灿灿的,就像迷路的星星,夜晚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篇4:与朱元思书(八年级400字读/观后感)
风和烟都消失了,天与山的颜色是一样的;我乘着船,随着河流飘荡,时而向东是向西。从富阳到桐庐的一百多里中,一路奇山异水,实在是天下独一无二啊!
水都是青白色的,在千丈以内的水滴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水中的鱼和细小的石子,也可以毫无障碍地看清;急流的水甚至比箭还快,迅猛的波浪就像是飞奔的马。
两岸的高山,同时都生长着密密的树,从中透出一股寒意;山峦就凭借着地势争着向上,互相往高处和远处伸展。长着长着,直插云天,从而无数的山峰。
泉水冲击着石头,泠泠地发出响声;美丽的鸟儿也相互鸣叫,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不停的叫着,猿也不停的蹄着。鸢飞到天上,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是在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枝条互相遮掩,有时也可以看得到阳光。
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美丽的“世外桃源。"
篇5:与朱元思书读书心得(高中500字读/观后感)
这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该文最早见于初唐人编的《艺文类聚》,这本书在选辑作品时,往往是根据不同专题的要求进行摘录。因此,现在我们读到的《与朱元思书》,也许并非是吴均与朱元思信的全文,而仅是作者描绘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的一段。
课文中,作者先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风烟俱尽,天山共色”,富春江的美景就是在这样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中展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不仅写出了江流宛转,随山形而变,江上小舟,顺流而下,随流飘荡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在百里富春江上的所见所感的概括,也可以说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一个总体特点。下文自然就转入对山之奇,水之异的描写了。
平静的江面,水之澄澈,以至千丈深的水都能见底,游鱼细石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河段,水流又如疾箭,若奔马,势不可挡。夸张比喻中,水之异尽现。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争相竞高,直入云天,动态比拟中,山之奇毕呈。然后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令人神往。于是,作者不禁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最后四句,仍结在写景上。清幽淡雅,余音缭绕。
篇6:与朱元思读后感(高中500字读/观后感)
这周我们学习了南朝梁的文学家吴均的一篇写给好友的书信——《与朱元思书》。
至今,文中的妙语还可以朗朗上口。“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水清得可以“千丈见底”“游鱼戏石,直视无碍”。还有那看见了就生寒意的树木在“争高直指”。泉水泠泠,鸟儿互鸣,以及蝉鸣猿啼等一系列的大自然的歌声萦绕在耳边。这一切,无疑使人迷恋于文章,流连于富春江沿岸的景色当中。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虽然没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霸气,但也揭露出作者奋发向上的心情。
文章也写出了作者“望峰息心”“窥谷忘返”即使没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极端避世的想法,但也不乏消极之意。文章的题目是《与朱元思书》顾名思义,就是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文章所蕴含的思奋发但又消极的复杂情绪,从另一角度看,吴均也是对好友婉言相劝。愿其早日离开官场,离开那种环境的浑浊不清。也揭示出当时官场上的黑暗,以及作者对当时封建专制统治的失望,心怀远大理想但又没施展的地点——怀才不遇的思想。回首历史,放眼未来,我们生活在这样安定,和谐的环境里,似乎每一个角落,只要我们努力,就可成为我们施展才华的平台。我们又怎能放弃机会,不努力奋斗呢
如果说古人的消极避世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那么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如不思进取,就等于不懂得珍惜自己,任纵堕落的尖刃在自己的身上一次次划过,却不屑于喊痛……
篇7:聪明的朱元璋—《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八年级300字读/观后感)
在这个暑假,我抽空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就是朱元璋。
我对朱元璋的认识起源于他推翻元朝,创立自己帝国的那时候开始。由于他是贫困出生从小就受到官员的辱骂。所以身为皇帝的他简直恨透了那些官员。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些去收税的官员,所以可想而知,他去“复仇”了。如果用一句话来作为他的座右铭:要么不做,做了就要做绝。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像在胡惟庸事件中,单单他一个人做错了坏事,就把3万多人给牵扯了进去。可见这做的是有多么的绝情啊!
我想朱元璋有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也有不可取之处。我们要学习他坚韧的毅力,不被困难所吓倒,为民着想的精神。当机立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篇8:朱元璋读后感(六年级600字读/观后感)
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早就知道他身上有着不寻常的传奇故事。于是,为了揭开朱元璋那神秘的面纱,我决定去买一本《朱元璋全传》!
终于买到了!我拿着全新的《朱元璋全传》兴高采烈的回到了家里。
说干就干,我拿起《朱元璋全传》就开始攻读起来……第一章、第二章……
当我读到第五章——朱大帅的南征之路时,我不禁感到朱元璋虽然开始是个小沙弥,但他礼贤下士,深得民心,所以连连打胜仗!自称吴国公,接着干掉最强的一个对手陈友谅,最后夺取了大宋江山,改国号为明,建立明朝,这是一个血腥、艰苦的过程,可他却坚持了下来,真是不可思议…他只是个贫民,都能有如此的抱负、刻苦的精神,还何况我们呢?人们都说他是一个从历史夹缝中钻出来的英雄,可我觉得他不是因为自己运气好或者其他投机取巧的原因,而是因为他身上的那种平民气质包括他身上的自卑感,从小时候一直到了坐上皇帝宝座,都是如此。
但是他登上宝座后的那种残害功臣的行为我觉得很不好,别人在事业上帮助了你,理应酬谢他们,但他竟然杀忠臣,简直是丧心病狂,不可理喻。有胡惟庸挑拨离间,他也不该随意相信他呀!
在我的眼里,朱元璋是一个两面人物,一面是他礼贤下士,坚持奋斗的好传统;一面是阴险毒辣,乱害忠臣的恐怖。就好像秦始皇那样,也好像黑白人生,不过世界上是没有十全十美的君王的。这样才正常呀!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朱元璋这样传奇、黑白的君王、臣子、隐士…等着我去一一探索,历史太有趣了!我一定要长大了去研究他,为了将来,现在继续加油努力吧!
篇9:《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读后感(小学500字读/观后感)
“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在当年明月的笔下,3XX年明史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面前。《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即是当年明月的“开头炮”。这本书主要从朱元璋出生写到洪武结束(朱元璋死亡)运用当年明月一句话――高潮迭起欲罢不能!
朱元璋的童年是艰苦的,他靠放牛生活;朱元璋青春是悲惨的,他的家中幸存的只有两个人;朱元璋的成年是轰轰烈烈的,他与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等人打得不可开交……这让我们知道,成功者必须历经许多磨难,才能最终实现梦想,威震天下!这就好比我们现在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成为“圣手书生”,“连中三元”! 读了朱元璋从开始造反到建国统一的轶事,我明白朱元璋成功离不开这几方面:信念、智慧、人才。没有信念,朱元璋只能像父母一样饿死或被杀死;没有智慧,朱元璋就不能在关键时刻作出决断,一鼓作气在许多决死战中取得胜利;没有像徐达、常遇春、刘基、李善长这样的人才,朱元璋早已被冲锋的猛将张定边杀死,被北元军队击溃了。而我们正要学习朱元璋的信念,相信自己;学习朱元璋的智慧,在为人处事上作出正确的判断。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道理,我期待当年明月写出更多明朝轶事!
篇10:读《朱元璋》有感(小学300字读/观后感)
读了《朱元璋》一书,深受感动。乞丐也能做皇帝,这对许多人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然而,朱元璋却实现了这个奇迹。时势造就英雄,朱元璋小时候并没有读多少书,后来天灾人祸光临了他家,他便去皇觉寺当和尚。又接连几年,他到处云游,风餐露宿,受尽折磨。他的苦难磨练了他的意志,为他日后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
又为他南征北战,逐鹿中原,与群豪一争高下,作了铺垫。可以说,他的帝业,跟这几年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朱元璋也重视人才,喜欢招揽人才,他本身也是一位驾驭人才的高手。然而,他的晚年,大杀功臣,使白骨成堆,却为他一生的败笔。此又让后人惋惜。“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我细细回味着这句话,想着,想着,思绪久久不能平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