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思想的现代意义的哲学论文(优秀10篇)
篇1:关于易经思想与人生智慧(高中1200字以上散文)
《易经》是“群经之首,万思之源”,称之为中国的“金字塔”。乾卦的“自强不息”,坤卦的“厚德载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自古以来,探究《易经》者成千上万,显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对自身行为后果的关注。
《易经》的由来
我们平时讲《易经》,亦称《周易》。其实《易经》是个统称,分为三部《连山
易》《归藏易》《周易》。《周易》只是周朝时期的《易经》,前面的两部在历史的洪流中丢失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周易》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所以《周易》和《易经》这两个词现在通用,但是从源头上讲还是有区别的。
夏代时期的《连山易》,以“艮卦”为首。为什么选择“艮挂”为第一卦?艮,代表山。古时西北高山众多,古人想像山是最重要的,于是“艮卦”被放在了首位。到了商代,人类的文明不断向前推进,发现大地很重要,五谷杂粮都是从大地里产生的,所以把“坤卦”放在《归藏易》首位。到了周代,人们则认为天很重要,所以把“乾卦”放在了《周易》首位。
对其书名,理解不一。“周”有周朝、周代;周全;周转等不同解释,“易”有变易、不易、对易等不同解释。《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说明《周易》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由哪个人写了这本书,现在著书都有作者,而《周易》的作者不详。历史上认为是由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作卦爻辞,孔子作传解经。
《易传·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古时候,伏羲氏作为天下的君王,仰头观察天象,低头观察地理,观看鸟兽的斑纹和土地所宜,近处取自于自身,远处取自于万物,于是开始创作八卦,用来领会神明的道德,用来表达万物的情状。开始画八卦时就是“一画开天”,充满阳刚之气,从中汲取智慧的力量。
伏羲的智慧恰恰来自于个人的发现和智慧。我经常对人讲,如果你把时间交给了电视剧,那注定是没有出息的;如果你把精力集中在了如何连接昨天与今天的剧情,少了思考,那基本是没有智慧的。人类的智慧是要在静修中产生的。
佛家有三个字:戒、定、慧。一定要守戒才能入定。由“定”才能够生“慧”,一分定生一分慧。伏羲画了八卦,到了周文王时代,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河南羑里时,又据伏羲八卦演绎成了六十四卦。
后在春秋时期,孔子通过对《易经》的哲学解读,作了《易传》。自此,《易经》有了两大板块——《易经》本经与《易传》,其本身也完成了从卜筮向哲学的转化。
《易经》的表达系统
《易经》与其他书籍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除了文字以外还有符号、图形。《易经》有三大表达系统:符号系统、图表系统、文字系统。
符号系统最基本的是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太极”,是宇宙间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而“太极”中包含着一正一反两种力量,就是“两仪”。
“两仪”通常指“阴阳”,古人用阴阳范畴来表现寒暑、日月、男女、昼夜、奇偶等众多概念,中国人对于“阴阳”的看法往往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就像一个硬币有正反两面。“阴阳”是相辅相成的,不断转换的。太极图中的阴阳之间是曲线的形式,可以印证中国文化是曲线文化,我们讲一个问题时首先要铺垫,然后再说实质,而不像西方表达得那样直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四象”是“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八卦”是:“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古人再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六十四个不同的六划组合体,即“六十四卦”。
《易经》除了符号系统之外,还有图表系统,像《河图》、《洛书》、《太极图》等,这些主要是用图表来阐述易理易数。这里的《河图》和《洛书》,据说当年伏羲看到黄河里面的河马背上驮着图,即是《河图》,而大禹看到洛水里乌龟背上驮着书,也就成就了《洛书》,两者被称之为“天书”。
易经的原则和思想
《易经》的组成是有一定的原则的。包括三个原则,即变易,不易和简易。“变易”很好理解,天地间的万物都在变化,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现实中很多事需要我们用变化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不易,即规律不变。大自然中有雨、雪、冰、霜,它只是形态变了,它的本质不变。
简易,也就是简单易学。我们都知道,自然的规律是春生夏长,现在流行的养生之道,也应遵循自然规律,冬令进补。当然,这里的简易
,还包含了“大道至简”的“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是知识。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智慧。我们现在要面对的,常常不是知识也不是智慧,而是信息。什么是信息?信息是杂乱的。知识是经过整理以后的系统的内容,摄取了这一方面的知识也许就成为专家,智慧是综合的,是体悟出来的根本性的内容。
关于易经的思想,我认为其中价值目标和最高理想状态是“和”。如果能够达到“和”的状态,天地就各行其道,万物就自行生长,一片和谐。道家也讲“和”,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有斗争与和谐,最终达到和谐。
《易经》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意思是天道变化,使得万事万物按照自然规律发展。这里提出了三个方面,“太和”是最高的和谐,包括宇宙、社会、人生、国家,这和现在提出的“中国梦”是一致的。“中和”是第二阶段的和谐,是近期目标。“保合”,是协调和保持的意思。“和”在《易经》中以哪些卦象表现出来呢?就是豫卦。“豫”是快乐美好的意思。天上天雷滚滚,地下万物复苏,代表春天的气息,这就是豫卦的象征。
当然,“和”之外,还有不“和”。它有四种类型:阴阳不交、阳刚过甚、阴柔过甚和阴阳斗争。要达到“和”的通变之道,就应保持中、正和中正。中,即重守中不偏。正,即正道而行。中正,即既中且正,中胜于正。
用《易经》乾卦来解读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懂得其中的“潜龙勿用——自得其乐”,“见龙在田——进取有乐”,“终日乾乾——苦中作乐”,“或跃在渊——助人为乐”,“飞龙在天——与民同乐”,“亢龙有悔——知足常乐”。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的人生阶段,作出合适的行为选择。
《易经》是庞大的系统,是知识、智慧的宝库,是顶层设计。不同的人可以从中找寻到不同的需求,它就像一口古老的井,只要你把水桶放下去,就会有你所需要的营养。
易经的原则和思想
《易经》的组成是有一定的原则的。包括三个原则,即变易,不易和简易。“变易”很好理解,天地间的万物都在变化,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现实中很多事需要我们用变化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不易,即规律不变。大自然中有雨、雪、冰、霜,它只是形态变了,它的本质不变。
简易,也就是简单易学。我们都知道,自然的规律是春生夏长,现在流行的养生之道,也应遵循自然规律,冬令进补。当然,这里的简易
,还包含了“大道至简”的“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是知识。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智慧。我们现在要面对的,常常不是知识也不是智慧,而是信息。什么是信息?信息是杂乱的。知识是经过整理以后的系统的内容,摄取了这一方面的知识也许就成为专家,智慧是综合的,是体悟出来的根本性的内容。
关于易经的思想,我认为其中价值目标和最高理想状态是“和”。如果能够达到“和”的状态,天地就各行其道,万物就自行生长,一片和谐。道家也讲“和”,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有斗争与和谐,最终达到和谐。
《易经》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意思是天道变化,使得万事万物按照自然规律发展。这里提出了三个方面,“太和”是最高的和谐,包括宇宙、社会、人生、国家,这和现在提出的“中国梦”是一致的。“中和”是第二阶段的和谐,是近期目标。“保合”,是协调和保持的意思。“和”在《易经》中以哪些卦象表现出来呢?就是豫卦。“豫”是快乐美好的意思。天上天雷滚滚,地下万物复苏,代表春天的气息,这就是豫卦的象征。
当然,“和”之外,还有不“和”。它有四种类型:阴阳不交、阳刚过甚、阴柔过甚和阴阳斗争。要达到“和”的通变之道,就应保持中、正和中正。中,即重守中不偏。正,即正道而行。中正,即既中且正,中胜于正。
用《易经》乾卦来解读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懂得其中的“潜龙勿用——自得其乐”,“见龙在田——进取有乐”,“终日乾乾——苦中作乐”,“或跃在渊——助人为乐”,“飞龙在天——与民同乐”,“亢龙有悔——知足常乐”。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的人生阶段,作出合适的行为选择。
《易经》是庞大的系统,是知识、智慧的宝库,是顶层设计。不同的人可以从中找寻到不同的需求,它就像一口古老的井,只要你把水桶放下去,就会有你所需要的营养。
篇2:《周易》的思想(高中1200字以上议论文)
《周易》中包含很多重要的思想,阴阳互用的辩证法思想,太极的整体思想,人生论,生生不已的运动思想等等,现就将《周易》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简要介绍一二。
《周易》思维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所用的不是语言符号,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不表示音节、字义、概念,不是语言。用非语言符号组成一个完整圆融的系统,把具体世界和价值世界囊括无遗,除《周易》这个哲学体系之外,找不出第二个。孔子把《周易》的非语言符号称作为象。“它不是具体的形象、影像、画象,它是由具体达于抽象的象,是超越语言和任何具象的象。它具有普遍意义,能反映具体世界和价值世界的各类关系以及形上之道。”而能够把象数与易理连接起来的只有圣人,因为只有“圣人”才能探测天地万物的秘密,才能“观象设卦”,“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才能创造出各种器物“以为天下利”。“圣人”通过“易”来与神秘的世界沟通,同时也通过“象”来表达自己的意思。《系辞上》借孔子之口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就是说,圣人通过画卦象来体现他的意思,通过设卦爻来体现人们的所作所为,通过对卦和爻的说明来表达他的思想,通过卦爻的变化使各种事物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来体现神妙的作用。
一、《周易》之道
《周易》的道是非常道,有德有舍,与物不可须臾离。此道不是道家的常道,也不是太极。《系辞传》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是《周易》道概念之根本定义。《周易》的道是有价值意义的。天之道、地之道等自然界的道,是具体世界中客观存在的,本无价值可言,然在《周易》里,任何道都有价值意义。《系辞传》紧接着“一阴一阳之谓道”之后是“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两句。宇宙万物处在永恒的生生不已的变化之中,变化即流行,流行表现为过程,过程始而有终,终而复始,亦即元亨而利贞,贞下又起元,这就是继。继必流行畅通,无窒无碍,这就是善。一阴一阳之继继不断的流行,实无道德价值可言,《周易》却以为它是人间道德的一个根源,故大象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语。《周易》凡言道皆有善义,如“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乾·彖传》),“坤道其顺乎”(《坤·文言》)。孔子本人亦如之,如“就有道而正焉”,“天下之无道也久矣”,“朝闻道,夕死可矣”,天道地道皆善,人间最高的修行目标也就是仿效这个善,成就这个善。故《乾·文言》说只有圣人能“与天地合其德”。
二、《周易》之人生论
《周易》由天道说起,而其终极关怀在人间。《周易》最令人折服的一点是它把人立于顶天立地的地位。人在《周易》中是主体也是客体,首先是主体。人是主体,且人本身就是目的。人为了完善自己才须修养,修养不是为了任何别的目的。孔子讲“古之学者为己”是也,这是《周易》人文精神之根本处。《周易》要求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有两个层次,低层次的是“君子”,高层次的是“圣人”。君子相当于孔子自述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水平,“而立”是知礼,礼是仁义的形式,知礼即能行仁义。“知者不惑”,“不惑”是知者的表现,对客观世界以及对自己已有相当的认识。这种能做到仁且知的人就是《周易》中每每提到的君子。而高层次的“圣人”理想人格,其规定性,仁义礼已不是问题,主要问题是知。在知的修养上圣人要高过一般的君子。一般的君子知仁知义知礼即可,当然还要知天命。圣人则是大知的人,是“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的人,是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的人,所以圣人能作《易》。圣人的知需达到“精义入神”,“利用安身”,“穷神知化”的程度,能知晓天下之全,洞察天下之微,把握天下之变,以至于在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上取得相当的自由。孔子自述的“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即是圣人的境界。
三、《周易》和谐思想的影响
《周易》和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至为深远,它就像一条线贯穿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中。举凡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都有和谐思想的存在,古人用一个“和”字表达这一思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周易·睽·大象》有“君子以同而异”,后世人活而用之,凝练成“求同存异”一语,将“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传统用于处理民族关系与他国之间的思想方针。中国自古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以求同存异、团结交融为主流,避免国家发生混乱,使各族人民生活得到有效地保障。由于它的影响,中国人形成了“和为贵”、以和为善为美,以民族团结为上、社会稳定为上、国家统一为上、世界和平为上的传统。
篇3:《周易》人生哲学(高中1200字以上议论文)
《周易》一书上篇阐发天地之道,下篇论述人世关系,用自然关系类比社会关系,用自然现象的己然性来论证社会现象的必然性,推天道以明人事。在《大象》传里对六十四卦卦义的解释,充分体现了这一道理。如其释《乾》卦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释《坤》卦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释《蒙》卦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释《屯》卦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释《益》卦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这些话表明,在“天之道”和“民之故”之间是存在着同一性的,人民通过认识和效法天道,就可以从中汲取教益,引申出人事所应遵循的原则。《序卦传》说的好:“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天地创生万物,然后进一步缔造人世以及相关的礼仪等人世原则。《周易》用一整套特有的卦象系统,把自然界复杂的变化概括的、代表性的、特征性的予以表现。如果单纯的只是描述自然界的现象,那也就是简单的罗列了。
区别于西方空间思维角度,中国古人是时间角度。同时中国文化,是“快乐”文化。所以中国古人就有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周易》忧患意识提出了几个人生的原则。
(一)、防微杜渐,戒惧危亡。坤卦初六爻辞说:“履霜,坚冰至。”《周易全解》曰:“履霜坚冰至是这样的象,即脚下既已踏霜,坚冰必将到来。引申一步,告诫人们要见微以知著,防微而杜渐。”又《周易正义》曰:“初六阴气之微,似若初寒之始,但履践其霜,微而积渐,故坚冰乃至。义取所谓阴道初虽柔顺,渐渐积著,乃至坚刚。”因此说对于所有的恶事要毙之于小,慎之于微,善于在他们势力还很微小的时候,就识破他们,以早防范、消饵。否卦九五爻辞说:“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周易全解》曰:“九五之爻已进入息否之时,在泰道将还之时,人皆晏然安乐,唯大人有戒惧危亡之心,他念念不忘“其亡其亡”,有如此戒惧危亡之心,必能像“系于苞桑”那样坚固不拔。”所有这些都是告诫人们,能够随时戒惧危亡,就如同苞之根深蒂固一样,无有倾危。
(二)、进德修业是立人之本。《周易》中强调做人要符合天道,要戒惧危亡,但是处忧患之时绝对不可以因个人的一时安危而放弃做人的原则,二是要以德为准。从而引出人生的重要的根本:进德修业。《系辞传》说:“《易》之兴也,其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系辞传》选取了九卦分三次叙述,即所谓的“三陈九卦”,以见其处忧患而不失操守,进德修业以摆脱困顿之意,进德修业才能保守天地之道。人处于困境时,为了摆脱困境,最容易丧失德行和操守,故《周易》提醒人们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守节不移,临危不乱才是摆脱困境的正道。《泰》卦九三爻辞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坚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是说事物总是处于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之中,否极泰来,人处困境之中,一定要不失其信念,坚持道德操守,进德修业,见机而作,才能终得善果。反之,如果不能坚持道德操守,为了摆脱困境不择手段,就不能有好的结果,即《恒》卦九三爻辞所谓的:“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象传》也屡屡提醒人们在困境中要注意提高道德境界,《否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蛊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坎象》曰:“水志,习坎。君子以常德行。”《骞象》曰:“山上有水,骞。君子以反身德。”作为人,如果在逆境中都可以保持自己坚贞的操守,那更不必说顺境了!
把握《周易》的人生哲学,一定要把握住推天道以明人事的道理。《周易》所奠定的人生哲学理论成为后世哲学家理论的发凡。学习先人,能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有方向。
拓展:
看《周易》之心得
大学之前我一直以为《周易》就是算命的,因为不懂总觉得它很神秘甚至是神奇,人们怎么就可以用它进行占卜,知晓过去未来呢?现在大概懂得了,《周易》不是卜算之书,而是借此讲人的修身之道,最初的《周易》可能是具有卜算功能,但是后人对卦的解释赋予了它许多哲学道理。例如六十四卦中的“泰”卦和“否”卦,“否”卦的卦象是天在上地在下,“泰”卦的卦象则是反的――天在下地在上,“否”是不好的,因为人们认为天上地下天地之间没有交流与沟通是不好的,而“泰”天地是颠倒的,如此天地阴阳之间有交流、有沟通、有互相作用,使之通泰,所以是好的。这实为广大精微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纷繁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静下心来读一读《周易》。
学习《周易》之前先要了解什么是“易”。关于“易”的解释有几种说法:《周易系辞上》讲“生生之谓易”,大概是说天地是处在动态的不断创生过程中的,没有什么是恒久不变的;而东汉大家郑玄在《易赞》及《易论》中说到:“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大意是说易分为三个意思:一是简,以简易繁;二是变,就是不停地处在变化中;三是不变,总有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关于《周易》的作者及成书时代有这么一个说法:周易并非一人撰写,而是经过“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整理出来的。有三个圣人参与了成书,最早是伏羲画卦,《系辞下》中写道:“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由此可知,伏羲观察自然界的天、地、人、物创生出八卦(八卦分别为乾、兑、离、震、坤、艮、坎、巽);再者是文王演八经卦为六十四卦,他将八个经卦两两相叠演变为六十四卦;最后相传是孔子作《传》:“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班固《汉书艺文志》中也说道:“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
一、《易》经的结构
《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经分为八个经卦和六十四个别卦,每卦由象(卦象)、辞(卦名、卦辞、爻辞)、占(断辞)构成,六十四别卦不规律分成上三十卦,下三十四卦。有意思的是六十四卦的最后两卦“既济”和“未济”,按字面意思,“既”就是事情已完成,“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未”显然是未完成,“君子以慎辨物居方”。“既”既然完成了却又排在倒数第二个,易经把“未”完成放在最后一个是有它的哲学内涵的,《系辞上》说“生生之为易”,世间万物都处在动态的不断变化中,那创造的过程也是永不止息的。
二、《易》传的结构
传是后人对《周易》的解释,分为七种十篇:《象》上与下、《彖》上与下、《文言》《系辞》上与下、《说卦》《序卦》和《杂卦》。
1.《彖》传上下
解释六十四卦卦名、卦辞及卦义。例如乾卦的初九卦辞是“元亨利贞”,《彖》解释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指出最高统治者该如何做。
2.《文言》
专门解释乾坤两卦的卦辞和爻辞。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告诉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在事情没有发生的时候,我们能够通过一点点事情发展的苗头见微知著,趋利避害,趋吉避凶。再看坤卦的初六:履霜,坚冰至。“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下霜了就知道冬天就要来了,就是见微知著,告诉我们要提早辨析事情发生的萌芽,可能就会避免灾害的发生。
3.《系辞》上下
通论《易》的主旨、原理、功用、起源以及筮法,并选释十九条爻辞。《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大意说易经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大概是中古时代(周代)吧,作者大概是很有忧患意识吧,什么事都看得很简单的,最后可能是失败的,让人要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4.《说卦》
阐说八卦的形成、性质、排列方位、取象的特点。“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后来的人们赋予了卦解释,乾代表天,如男子刚健;坤代表地,如女子柔顺;震代表雷,多动;巽代表风,所以无孔不入;坎代表水,坑里积水所以陷;离代表火,火光艳丽;艮代表山,山是不动的以为止;兑代表泽,有很多口舌之争。虽说有些论断有点牵强附会,不能完全相信,但古人的智慧还是令人敬佩。
5.《序卦》
解释六十四卦前后相承的排列顺序。“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大概讲有了天地才有世间万物,所以头两卦是乾坤,万物萌生的状态称之为“屯”,需要启“蒙”,幼稚的初始的状态需要饮食,所以是“需”……超越了大家都在做的事肯定就能成功,所以是既济,可是万事万物生生不息,没有什么事是有尽头的,故以未济结束,极有意思。
6.《杂卦》
不按卦序解说,而是两两相举,以言卦旨。有书言:“《乾》刚《坤》柔,《比》乐《师》忧。……《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杂糅混杂,或同或异,或对或类。
7.《象》传上下
解释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解释卦象的,每卦一则,共六十四则,称《大象》;解释爻象的,每卦一则,共三百六十四则,称《小象》。“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任何事物到达顶峰之后都会走下坡路,所以我们还是要居安思危,心怀忧患意识。
王弼《周易略例》:“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六十四卦其实就是六十四种人生境遇的象征,如果说忧患意识面向的是未来,《周易》的与时偕行思想则更多地指向现在。简单的言语包含的是广博的内容,《周易》不过寥寥数语却包含着以简易繁、阳逆阴顺、物极必反、趋利避害、对立统一、居安思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盈不可久等无数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精髓,说它是智慧的结晶一点也不为过,这样的书是十分值得拜读的。
篇4:《周易》的科学哲学思想观(高中1200字以上议论文)
《周易》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虽然不能代替这样或那样形形色色的最新科学,但它包罗万象的质朴自然哲学观和科学思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科学研究工作有很好的启迪,将继续为推动科学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1 《周易》中的哲学思想
《周易》对古代哲学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主要是易传对易经所作的哲理角度的阐发。《易经》中蕴藏着哲学思维的萌芽,但是仅仅提供了向哲学体系发展的可能。《易经》把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看作是由阴阳对立的交互作用而引起的,它包含着矛盾对立的概念和发展变化的概念。《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太与否,损与益,既济与未济等正反卦都表明了易经把矛盾关系看作是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关系,体现了原始的辩证思维方法。《易经》从卜筮迷信向易传的哲学体系转化是与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的需要以及传统的天命神学思想的动摇相关的。《易传》的哲学体系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酝酿成熟的。
《易传》共有十篇,又称十翼。它提出了一个包括天道、地道、人道在内的广大的哲学思想体系,企图对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规律进行理论概括,但是这样一个抽象思辨的内容是利用了《易经》原有的卜筮框架来建构的。易传非常注意对立面的平衡和稳定,重视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强调发展变化。《易传》的作者用阴阳范畴全面解释了这一对基本符号,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对立统一原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易传》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具有阴阳的性质,不仅自然现象的气上有阴阳,天地、风雷、水火、山泽、有阴阳,社会现象上的君臣、父子、夫妇有阴阳,而且数学上的奇偶,品性上的刚柔,道德上的仁义,以及行为上的屈伸进退等也都有阴阳,天地万物的变化运动都可归结为阴阳两种势力的对立运动。其中一方面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来强调事物差别,对立变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主张“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强调综合,统一在物体形态中的功效。《易传》中还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它指出肯定的论断包含着转化,而用“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来说明“变则通”,进一步指出了否定的东西和肯定的东西的联系。这些命题都朴素地表达了事物的发展是对立面矛盾而又统一的思想,构成了中国辨证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2 《周易》中的科学思想
中国在古代是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周易》层次不穷的科技发明与创造,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物质文明的发展。
上古之时,先人们为了便于掌握天象,物像的变化创造了八卦,《周易》的八卦,六十四卦是从古天文学观测中发现的一套自然规律,它是《周易》的主体部分,河图、洛书、八卦、六十四卦中蕴含着科学的天时观。《周易》认为”日往而月来,月往而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是天气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周易》与中医也是密不可分的,《周易》实为中医之源,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深远,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学说,气化说阴阳五行说,干支学说都由周易而来,并且经过后人的不懈探索,在医学领域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周易》中的数学,最令人称奇的就是在六十四卦序列中,隐含了二进制的基本原理。我国历代治易者大多醉心于“象数”“义理”两途。而忽略了六十四卦所具有的数学本质。两千年后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对周易所包含的二进制作出了肯定的结论。此外,还有人用河图,洛书的图式来说明几何的三角定理和勾股定理。从化学的角度看,在易理指导下的炼丹活动使人们得到了一些物质变化的正确知识。反映在《周易参同契》中则有水银容易蒸发,也容易与硫磺结合;氧化铅能被炭还原成铅;几种不同的金属可以成合金,汞矿石可以制炼成红色的硫化汞;黄金很不容易氧化;物质起作用时的比例很重要等认识。“阴阳制伏”这一理论对我国古代化学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 结语
前述各点都充分表露了易理之光,我们可以看出上古时代尽管科学文化不发达,但是刚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的原始人群,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交往中萌发出对于天、地、人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的种种现象的思索和探求是持续不断的。《周易》是古老的,但它的基本思想体系可以应用到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可以应用到自然科学中,《周易》的博大精深,涉及到天地人等各个领域,这一领域包含了天文、地理、气象、数学、哲学、化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正是它具有人与自然和谐而统一的大科学自然观特点,所以才能"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道”包含着解决当今重大难题的思想,对众多科学的某些重大发现和发展作出有机的接近真理的解释。它虽然不能代替这样或那样形形色色的最新科学,但它包罗万象的质朴自然哲学观和科学思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科学研究工作有很好的启迪。
篇5:《周易》的体悟与认识(高中1200字以上散文)
通过对《周易》的体悟认识的阐述,探讨了其采用体悟方式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由《周易》所开启的体悟方式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认为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发展走向。
对于《周易》,我们知道,卦象是其骨骼,舍“象”就无《易》。整个《周易》都是对天之“象”、地之“形”的模仿,其中八卦是《周易》对世界的模仿,爻辞是以文辞的形式模仿世界。借助卦象和六十四卦系统模型,《周易》通过象的规范化的流动、联结、转换,具象地、直观地反映所思考的客观对象的运动、联系,推断天地人物我之间的变化,所以,“那些图形的意义是极抽象的范畴,是最纯粹的理智规定。”所以,通过“- -”和“―”的符号系统,并由此而形成的《周易》的对象语言必须要通过卦辞和爻辞的解说才能被人们所理解。这就产生了周易的“体悟认识”。
那么,《周易》为什么会采用这么一种方式呢
一、《周易》采用体悟认识的原因探析
我们知道,《周易》通过象的规范化运动来思考所涉及的客观对象的运动,并借助六十四卦所构成的系统模型,构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整体性宇宙架构模式和宇宙生成的符号系统和天、地、人相统一的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
在这个系统中,由于取象庞杂,且存在一卦多象或交叉重复的现象,其卦爻辞文字简短,缺乏必要的论述,其占辞断辞与卦爻辞之间缺乏详细的论证,所以其内涵就缺乏明确的界定,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求证,不以分析为主,而是注重对事物的整体特征的认识,以反映思维对象的模糊性为特征,因此只能使用这种非精确性的认识方法进行思维,这就决定了人们不可能采用精确的、科学似的方法来认识世界,而只能采用“体悟”的认识方法。
从产生时期来看,《周易》产生于人类认识的早期,受当时的认识和思维水平的限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具体物象的直观上,不注重客体的客观属性,不太注重逻辑思维,没有也不可能深入到事物内部理性地把握事物本质,这就决定了《易经》作者只能以“象”的形式来把握“意”的内容,“以象喻意”,“借象言理”,以符号图形来象征事物,以“取象”象征的方式去接近事物间不可言说的内在联系,从事物的联系中去领悟“意”。
再次,我们知道,《周易》虽然研究“三才”之道,但其最终目的不是要求人们研究自然,而是把重点落在人的道德修养上,是通过观自然之象感悟人生修养之道。当人们通过自然语言的解释和阐说时,一旦明白了每一个符号或符号集的含义之后,就可“弃辞而明象”,“得象而忘言”。因为“语言所能够表述的只能是事物的形象,而无法传达出其中的真正的道理”。因而,这种思维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有赖于每个人自己体悟,别人只能以身体语言,以机锋、棒喝,开悟心灵,启发人当下大彻大悟。
综上,我们认为,正是由于《周易》的取象认识给了人们很大的解释空间和联想余地,使人们能够多角度阐释和认识事物,最终形成了以“悟”为特征的“体悟认识”。换句话说,以“象”为中介,领会对象之底蕴的思维方式,就必须以身“体”之,这就形成了《周易》的身心交感的“体悟”认识方式。
二、《周易》的体悟认识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在中国哲学中,由于“‘究天人之际’即研究天(道)和人(道)以及二者的关系,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讨论的中心问题,同时也是中国哲人建构中国哲学范畴体系的轴心。”但是“道”存在于形而上的“超验范围”内,只能通过人的活动对天道的觉悟才能把握,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许多内心世界的感受又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也正由于语词或概念在表达时的软弱无力,“悟道”就只有靠个体亲身体验才能获得,就必须先要获得在知性范围内的“知”。可是,由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缺陷性,言说者想表达的意与自己的言说往往会貌合神离。言说者所言说的有时并不是他想要言说的而只是传递着他人的言说,有时他言说的是自己的言说却言说出了别人甚至是自己都意想不到的言说。在一定意义上,我所能言说的只是我的“悟”而非我悟的“道”,也正是基于此,格奥尔格说,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于是,其体悟往往由“观”而始、因“味”而续、由“悟”而终。儒家、道家、佛家都把主客体冥合的体验推到了极至。也就是说,主体对于最高本体的把握,是投身于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的一种感性体验,把现实中人生道路的探索同理想的价值目标的追求合在一起来体察宇宙和人的生命。“体悟”就是对对象本性的一种直觉的观照和透察,是一种个体的认知体验。“知”就不是抽象的观念,而是体验之知,是以直觉方法深入其微,最终,与形身融在一起,感同身受,是主动的、发出行为或支配行为的理论。“行”则是把价值理想现实化,把自身的体悟实践化,按照自己的体悟生活,身体力行,付诸行动。因此,我既是悟之主体又是悟之客体,如此,道我不分,佛我不分,故需要自格自致,自修自悟。中国哲学的“君子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自知者明”、“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等都体现了这种特点。而在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受此体悟方式的影响,中国哲学家也主要以解读经典((尤其是对以《周易》为首的六经的解读)的方式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也就是说通常所说的“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因而,所以,经典成为了既是存在着的哲学问题又是解决哲学问题的根据的文本,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立的哲学思想史进路。
就中国哲学的具体发展而言,这种由《周易》开启的体悟思维方式在儒家的“格致(格物致知)”、道家的“玄览”和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的“了悟”等理论中体现得最为集中和鲜明。 孔子的“默而识之”,老子的“涤除玄览”,孟子的良知良能,庄子的“心斋”、“坐忘”荀子的“虚壹而静”,王弼的“圣人体无”,张载的“德性之知”,朱熹的“豁然贯通焉”,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的契合,王x明的“致良知”,佛家“强调精神性的自得和内心的体验”的方式,禅宗“顿悟成佛”的方式都是要求否定、排除杂念,超越逻辑,祛除言诠,止息思维,心灵空寂到极点,忘却自然、社会,甚至忘却自己的肉身和智慧,消解主客、能所、内外、物我的界限,物我两忘,浑然与天道合一。
当然,这种以“悟”为主的内向性思维虽然可以使人避免冲动、迷信、暴力,有利于稳定家庭和社会,但另一方面,认识是社会实践的结果,思维的内向性使得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发展受到诸多限制。当然,也由于体悟认识,《周易》的“数” 始终没有同“象”分离,缺乏精确性,中国哲学也始终未能发展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神学以及机械论和数理哲学。
篇6:感悟周易、感悟人生(高中1200字以上散文)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据说最早是由伏羲氏创立先天八卦,到周朝周文王创立了后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写了每一封的卦辞称为《周易》,它在古代的时候是帝王将相必学必懂的哲学,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我们华夏民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
《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我们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我们平时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这一点,但事实确实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生活中常常说谁阴阳怪气,谁又变卦了,或者常用扭转乾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另外还有否极泰来,还有乐知天命,物极必反之类的口语和成语。
《周易》:“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像,四像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表达了这样的一种思想:宇宙之间先是有太极,太极产生了两仪,即阴与阳;阴与阳又产生了四象,即老阴、老阳、少阴和少阳;四象又产生了八卦,即乾、坤、离、坎、震、巽、艮、兑的卦。这八卦就是用来判断吉凶,确定吉凶之后则可以从容应对,从而使人生少些挫折多些顺利。现在我知道这并不是迷信,而是通过运用八卦预测的科学方法,推理并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的有关信息,使我们做到对一切心中有数,有备无患,有恃无恐。
周易卦易系统中的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它特定的象征意义,可以依其卦辞或者爻辞推测相应的人事吉凶和人生道理,这不仅可
以教我们如何在人生各阶段的各种情形下灵活调整自己的策略和心态,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们认识自己和社会、并改造自己和社会。 其中,《易经》里的乾卦就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包含对人生各个阶段的探索和思考。乾卦对于我们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来说有很重要的启示: 要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外表从容,内心刚强;根据其发展变化要采取相应的策略,还要有大局观。
一、要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乾卦其卦辞是元亨利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的大象。天行健:天是云行雨施,持久的运行着。人要像天学习,自强不息。它的意思是说人一生的事业发展不会永远处于一帆风顺的状态,总会受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影响 ,遭遇失败的时候,就要求我们在困境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可以被消灭但绝不可以被打败的坚强意志,要善于在困境中寻找希望,捕捉机会转败为胜。我们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每个人都是有机会的,但机会只会垂青那些准备充分的人。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已经不再是靠有保障的分配了,所以我们更需要一种踏踏实实肯干的心态, 一种不屈的精神,来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要顺应事物发展各个阶段的客观规律
乾卦中的六爻爻辞,以龙作比喻,因为龙神通广大,无所不能,希望人能象龙一样。从潜龙、见龙、惕龙、跃龙、飞龙、亢龙的历程,来比喻我们人的一生的各个阶段及处境。这对我们大学生把握整个人生大局,有很好的启示和警醒作用。
初九的爻辞是潜龙勿用:龙潜伏着,不要有所作为。这就好比我们在校的大学生正处在求学阶段,必须明白现在是应该认真学习、积蓄力量的时候,这个力量不仅包括广博的知识内涵,还包括超人的勇气和胆量,好为以后闯荡人生积累资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阶段一定要踏踏实实学习,一定不能好高骛远,去做一些不切实际、操之过急的事情。
九二的爻辞是见龙在天,利见大人:龙到地上来了,本事开始要表现出来了。我们即将从校毕业进入社会了,所以需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接受各种磨练,培养出一种积极又从容不迫的态度来迎接社会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努力成为千里马,还要做善于展示自我的千里马。
九三的爻辞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白天勤奋不已,晚上还戒惕谨慎,有危险但没有灾难。叫君子是因为刚开始还没有地位,大人是有地位的。这个阶段要锻炼再锻炼,提升再提升,还要有忧患意识,有点点成就要珍惜,并争取再上一层楼。
九四的爻辞或跃在渊,无咎:在此阶段,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处在中间人的位置,已经进入梯队,但是还没有稳定的位置,要么升上去,要么掉下深渊,因为越往上挤空间越小,难度风险越大,所以随时都有可能被别人取而代之。处在这种位置,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
九五的爻辞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龙飞到天上了。是指当事业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如果过于高调,实力不济,容易受到猜忌、打击;如果太过沉潜,则聪明才智又无法发挥作用,所以一方面努力不息,一方
面又必须沉默观望不敢大意。好比当领导与下面的下属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所以要适可而止。
上九爻辞是亢龙有悔:龙飞太高已经有所懊悔,“亢”是极高的意思,龙飞得过高,再没有上升的空间,而后悔先前不知收敛,事业发展最辉煌的时候,人们心中的傲气也越来越高,忘了谦虚,容易犯一些错误。这是乾卦最高的也是最后的一爻,已经到了极点,根据“物极必反”的原理,上九的位置虽然在九五之上,但是还不如九五好。这就好比我们人生或事业处在这个阶段,应该居安思危,否则很有可能乐极生悲。所以我们应该时刻告诫自己,防范过早的向衰退的方向发展,并且还要为将要出现的衰退局面做好心理准备,以便淡定自若的进入晚年,享受生命落幕前的平静生活。
另外,乾卦还加了用九:群龙无首,吉。《周易》把这种“群龙无首”状态归结为新旧事物的更替,就是说这是一个旧的事物开始慢慢灭亡,新的事物开始逐渐诞生的交替时期。一方面灭亡好像是灾祸,但另外一面从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来讲,就意味着好的发展。所以《周易》乾卦,无时无刻不阐述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整个乾卦,从初爻到上九就像是一个人心智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贯穿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对我们大学生的教育意义就是明白在自谋职业的时候,社会更需要人格健全,坚持不懈,努力奋斗,不断进取的人才,所以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去发展去提高和完善自己。
人生感悟:
自古以来,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 危机与机会并存,吉与凶并存。万事只要我们能够把握好分寸,做到勤奋谦卑,很多时候还是可以化险为夷,从容地在危机中捕捉到新的机会来改变困境的,相信人定胜天。
周易虽说只有那么薄薄的一本,但它并不只是一本占卜书这么简单,是我们祖先千年前的智慧,它的精髓是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哲理性的思考,包含对人生、社会哲理的探索和挖掘,它教我们如何把握人生各阶段的处世策略和心态,帮助我们达到理想的人生状态,并且引导我们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它虽古老但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至关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去传播弘扬!
篇7:《周易》三大人生智慧(高中1200字以上散文)
《易经》告诉人们,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启后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
被奉为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事简而意深”,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智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张居正对《周易》爱不释手,“座中置一帙常玩之”,并宣称“至圣人涉世妙用,全在此书”。《周易》的人生智慧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自强不息”的人生之道
对天地、自然的观察与取法是八卦创设、《周易》成书的基础。它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天道运行图:“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继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易·系辞》)
《周易》强调,人应“与天地合其德”,“人道”应符合“天道”。由此生发出一句千古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作为《周易》所倡导的人生之道,主要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刚健”。“刚健”即刚强、雄健,它为《周易》所推重,频繁地出现在书中各处,如“刚健而文明”“刚健而不陷”“动而健,刚中而应”“健而巽,刚中而志行”“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等等。必须指出
的是,《周易》所提倡的“刚健”,并不是指那种没有限度的刚强。根据其“极则反”的思想,刚强过头就容易折断,因而“刚健”应是适度的、恰到好处的,亦即它所强调的“刚中”“刚健中正”。
第二层意思是奋斗不已。《周易》认为,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甚至枯杨都可以“生梯”“生华”(《易·大过》)。《周易》以64卦象征万事万物,而64卦的排列顺序却有些令人费解:“既济”排在第63位,而“未济”则列在第64位,亦即最后一个卦位。其奥妙与深意乃在于揭示这样一个道理:自然与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永无止境的开放系统,因此人也需要不断进取。《周易》还认为,即便身处困境,人们仍须不懈努力。《困》卦卦象是上“兑”下“坎”,坎为水,兑为泽,水在泽下,即意味着泽中无水,因而泽中生物处于困险之境,故名该卦曰:“困”。《易·困·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这便是要求人们在困境中不能丧失信心,而应奋斗不息,甚至舍弃生命以求实现理想。这种“自强不息”的追求,不仅是指导人生的大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明时”“变通”的处事法则
人生在世,为人处事颇为不易,故而《周易》在处事方面提出了“明时”与“变通”这两条重要法则。“时”在《周易》中屡被叙及,例如,《乾·九三》曰:“与时偕行”,《乾·上九》曰:“与时偕极”,《丰·彖》曰:“与时消息”,其他还有“时发”“时变”“随时”“对时”“时义”“时用”
等等。《周易》认为,处事要“明时”,务必考虑到“时”的因素,“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明时”观念给我们以多重启迪,其一,做事要合时宜。要认清时势,识时而行,顺时而为,做无愧于时代之事。其二,做事要讲时效。要珍惜时间,讲求效率做有益且有效之事。其三,做事要重时机。时机,无论是对于国家、民族还是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把握了时机就增加了胜算、靠近了成功。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有善于把握时机的人才能成功。
“变通”是《周易》的重要思想,也是它强调的一种处事方法。这种变通思想基于其变化观。《周易》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变化思想的书。首先,从书名来看,“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孔颖达《周易正义》)程颐说:“《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周易程氏传》)朱熹的解释更加明了:“《易》,书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画,有变易之义,故谓之《易》。”(朱熹《周易本义》)其次,从《周易》的爻、卦及其组合来看,爻和卦是《周易》的主要元素,爻分阴、阳两种,分别以符号“- -”“—”来表示,以三根爻上下排列组合,生成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经卦,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事物。将八经卦中的相同或不同的两卦任意上下排列,共可得64别卦,这64别卦分别代表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及其变化。“爻者,言乎变者也”,而卦既是爻组合变化的结果,也演绎着变化之意,其中,“变卦”是《周易》预测过程中的一种方法,同时也表明了卦的变化属性。
《周易》的变通思想建立于其变化观的基础上,又蕴含着新的内容。何谓“变通”?《易·系辞》说:“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又说:“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因此,变通即通过变化以达到通畅之意。“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不仅重视变通的功用,而且强调合乎时宜的变通:“变通者,趋时者也。”“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易·系辞》)出于这一思想,《周易》对著名的“汤武革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易·革·彖》)在人生旅途中,当我们在事业、工作、生活上遇到原有方式经事实证明行不通时,就应该“毋必、毋固”(《论语·子罕》),适时地进行总结和变通,这是《周易》给予我们的一条重要启示。
寓意隽永的“警世通言”
《周易》于人生既有正面的激励之语,也有睿智的警世之言,兹举数例如下。
“亢龙有悔”。《乾》卦中,以龙来比喻君子,从初爻到上爻,描述了“龙”从潜伏到现于田、跃于渊、飞于天以至到“亢”的极高的过程,以此来比喻人的事业由小到大,地位从低到高的境况。值得注意的是,“龙”从潜伏到飞于天,其爻辞或为“无咎”,或为“利”等,而到了“上九”的位置时,却出现了“上九,亢龙有悔”的推断。悔即有
过失、不幸的意思。为什么“亢龙有悔”?《易·乾·文言》解释说:“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又说:“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因此“亢龙有悔”带给我们的训诫是:第一,人居高位时,易脱离群众,出现“高而无民”的情况,宜戒之;第二,高位,既是权力集中的中心,也常是矛盾集中的焦点,往往会“高处不胜寒”,宜慎之;第三,高位往往与成功、名气、鲜花相伴,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成为“有悔”者,宜警之。
“履霜坚冰至”。履,践也,人在履霜之时,寒冬将临,坚冰将至。这句话表面说自然,实际论人生,寓意非常深刻,生动诠释了人事之吉凶皆由“渐”而来。对此,
《易·文言·坤》予以进一步解释:“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强调“渐”和“积”这两个概念,并进而提出“知几”的观点:“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这便是警示我们“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需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谦,亨,君子有终”。在这里,“谦”是指谦虚,“亨”是指亨通,“终”是好结果的意思。说明只要谦,就能亨通获得好的结果。《周易》分别从天道、地道、神道、人道来说明“谦”的道理:“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易·谦·彖》)
翻开历史长卷:商汤、周文王、唐太宗等名君谦卑谨慎、礼贤下士,或取得天下,或赢来王朝的长治久安;而商纣王、隋炀帝等人因骄横专断,暴虐臣民,致使强盛的王朝毁于一旦。在漫漫人生路上,有多少人因谦虚谨慎、自强不息而终成大业;又有多少人因目空一切、骄傲自满而断送前程。这是《周易》给予我们的重要警示。
篇8:《周易》中正之道与人生(高中1200字以上散文)
被奉为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事简而意深”,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智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张居正对《周易》爱不释手,“座中置一帙常玩之”,并宣称“至圣人涉世妙用,全在此书”。
《周易》的人生智慧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自强不息”的人生之道
对天地、自然的观察与取法是八卦创设、《周易》成书的基础。它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天道运行图:“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继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易·系辞》)
《周易》强调,人应“与天地合其德”,“人道”应符合“天道”。由此生发出一句千古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作为《周易》所倡导的人生之道,主要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刚健”。“刚健”即刚强、雄健,它为《周易》所推重,频繁地出现在书中各处,如“刚健而文明”“刚健而不陷”“动而健,刚中而应”“健而巽,刚中而志行”“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等等。必须指出的是,《周易》所提倡的“刚健”,并不是指那种没有限度的刚强。根据其“极则反”的思想,刚强过头就容易折断,因而“刚健”应是适度的、恰到好处的,亦即它所强调的“刚中”“刚健中正”。
第二层意思是奋斗不已。《周易》认为,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甚至枯杨都可以“生梯”“生华”(《易·大过》)。《周易》以64卦象征万事万物,而64卦的排列顺序却有些令人费解:“既济”排在第63位,而“未济”则列在第64位,亦即最后一个卦位。其奥妙与深意乃在于揭示这样一个道理:自然与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永无止境的开放系统,因此人也需要不断进取。《周易》还认为,即便身处困境,人们仍须不懈努力。《困》卦卦象是上“兑”下“坎”,坎为水,兑为泽,水在泽下,即意味着泽中无水,因而泽中生物处于困险之境,故名该卦曰:“困”。《易·困·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这便是要求人们在困境中不能丧失信心,而应奋斗不息,甚至舍弃生命以求实现理想。这种“自强不息”的追求,不仅是指导人生的大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明时”“变通”的处事法则
人生在世,为人处事颇为不易,故而《周易》在处事方面提出了“明时”与“变通”这两条重要法则。“时”在《周易》中屡被叙及,例如,《乾·九三》曰:“与时偕行”,《乾·上九》曰:“与时偕极”,《丰·彖》曰:“与时消息”,其他还有“时发”“时变”“随时”“对时”“时义”“时用”等等。《周易》认为,处事要“明时”,务必考虑到“时”的因素,“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明时”观念给我们以多重启迪,其一,做事要合时宜。要认清时势,识时而行,顺时而为,做无愧于时代之事。其二,做事要讲时效。要珍惜时间,讲求效率做有益且有效之事。其三,做事要重时机。时机,无论是对于国家、民族还是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把握了时机就增加了胜算、靠近了成功。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有善于把握时机的人才能成功。
“变通”是《周易》的重要思想,也是它强调的一种处事方法。这种变通思想基于其变化观。《周易》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变化思想的书。首先,从书名来看,“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孔颖达《周易正义》)程颐说:“《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周易程氏传》)朱熹的解释更加明了:“《易》,书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画,有变易之义,故谓之《易》。”(朱熹《周易本义》)其次,从《周易》的爻、卦及其组合来看,爻和卦是《周易》的主要元素,爻分阴、阳两种,分别以符号“- -”“—”来表示,以三根爻上下排列组合,生成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经卦,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事物。将八经卦中的相同或不同的两卦任意上下排列,共可得64别卦,这64别卦分别代表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及其变化。“爻者,言乎变者也”,而卦既是爻组合变化的结果,也演绎着变化之意,其中,“变卦”是《周易》预测过程中的一种方法,同时也表明了卦的变化属性。
《周易》的变通思想建立于其变化观的基础上,又蕴含着新的内容。何谓“变通”?《易·系辞》说:“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又说:“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因此,变通即通过变化以达到通畅之意。“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不仅重视变通的功用,而且强调合乎时宜的变通:“变通者,趋时者也。”“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易·系辞》)出于这一思想,《周易》对著名的“汤武革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易·革·彖》)在人生旅途中,当我们在事业、工作、生活上遇到原有方式经事实证明行不通时,就应该“毋必、毋固”(《论语·子罕》),适时地进行总结和变通,这是《周易》给予我们的一条重要启示。
寓意隽永的“警世通言”
《周易》于人生既有正面的激励之语,也有睿智的警世之言,兹举数例如下。
“亢龙有悔”。《乾》卦中,以龙来比喻君子,从初爻到上爻,描述了“龙”从潜伏到现于田、跃于渊、飞于天以至到“亢”的极高的过程,以此来比喻人的事业由小到大,地位从低到高的境况。值得注意的是,“龙”从潜伏到飞于天,其爻辞或为“无咎”,或为“利”等,而到了“上九”的位置时,却出现了“上九,亢龙有悔”的推断。悔即有过失、不幸的意思。为什么“亢龙有悔”?《易·乾·文言》解释说:“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又说:“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因此“亢龙有悔”带给我们的训诫是:第一,人居高位时,易脱离群众,出现“高而无民”的情况,宜戒之;第二,高位,既是权力集中的中心,也常是矛盾集中的焦点,往往会“高处不胜寒”,宜慎之;第三,高位往往与成功、名气、鲜花相伴,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成为“有悔”者,宜警之。
“履霜坚冰至”。履,践也,人在履霜之时,寒冬将临,坚冰将至。这句话表面说自然,实际论人生,寓意非常深刻,生动诠释了人事之吉凶皆由“渐”而来。对此,《易·文言·坤》予以进一步解释:“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强调“渐”和“积”这两个概念,并进而提出“知几”的观点:“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这便是警示我们“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需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谦,亨,君子有终”。在这里,“谦”是指谦虚,“亨”是指亨通,“终”是好结果的意思。说明只要谦,就能亨通获得好的结果。《周易》分别从天道、地道、神道、人道来说明“谦”的道理:“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易·谦·彖》)翻开历史长卷:商汤、周文王、唐太宗等名君谦卑谨慎、礼贤下士,或取得天下,或赢来王朝的长治久安;而商纣王、隋炀帝等人因骄横专断,暴虐臣民,致使强盛的王朝毁于一旦。在漫漫人生路上,有多少人因谦虚谨慎、自强不息而终成大业;又有多少人因目空一切、骄傲自满而断送前程。这是《周易》给予我们的重要警示。
篇9:浅析《易经》(高中1200字以上议论文)
对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其主要是从哲学的辩证法出发进行阐释。
《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文:
{一}
易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哲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最高概括,其内涵最小,外延最大。《易经》中乾卦说明了事物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初九爻:“潜龙勿用”,潜在水里的龙自然是未成气候。“飞龙在天”才是事物发展的成熟时机。如果过于狂妄自大,必乐极生悲,正是“亢龙有悔”。又如《彖传》中:“‘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说明了“得道多助”的道理,有民心才能王天下。《周易》以“神道设教”,接过一般民众都迷信的筮法,装进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内容。将卜筮与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对哲学不感兴趣的民众也易于接受。正如《春秋》的“微言大义”一样,《易》学中也包括许多看似浅显,但内涵十分丰富与深刻的哲学道理。
二 、 《大象传》在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周易》之正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精神。细读这两句话,会发现这其中有可贵的涵义存在。如今,中华民族的子孙仍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规勉着自己,鞭策着自己。
由此可见,《周易》中的哲学精神对人本身的教化作用之大。
《周易》蕴涵着关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学《易》能修身养性,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易》,对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孔子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然后力行”。我认为学习周易,便能使人向着这一个方向走去。
{二}
《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从表面看是一部占卜、预测之书,但是,从卦序、卦名、卦象、卦辞、爻序、爻辞、爻象、断辞以及其推演过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思想和原理。它早于老子、孔子而成书,成为老子、孔子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
一 、 《易经》包含着“道非常道,有无相生”的宇宙观
“道非常道,有无相生”是中国道德哲学对自然界本质的深刻揭示,是对自然规律的高度总结。不仅包含着西方现代哲学唯物观、发展观、联系观更重要的是创立了西方哲学一直未重视的终始观。
《易经》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自然界这些发展变化规律渗透到自己的预测理论体系之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置于正确的、科学的宇宙观指导之下,为其预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追溯《易经》中包含的哲学原理,有助于我们对《易经》的理解,准确的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也有助于我们驳开《易经》的神秘面纱,纠正唯心主义的不全面、不客观认识。
《易经》通过卦名、爻名立论,通过卦辞、爻辞论述事物的发展变化,通过断辞指导人们吉凶趋僻。哲学原理就包含在卦序、爻序、卦名、爻名、卦变、爻变之中。
(一)《易经》中包含终始观。终始观是中国道德哲学对哲学原理的巨大贡献,其深刻程度、影响广度和对立统一一样可以称之为规律。
自然界的万物从那里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产生以后,无一不是无条件的走向死亡,西方哲学偏重于论述从生到死的过程,没有注意从死到生的过程。
终始观和发展观相比较终始观居于其上,终始是发展的终始,发展是在终始的总原则下的发展。
(二)《易经》中包含唯物观。
世界是物质的,这是西方哲学唯物论的最基本观点。中国道德哲学认为世界是由道生成的、组成的,二者同质而异名。《易经》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方法独特而且实用,全面而且深刻。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离代表太阳和火,坎代表月亮和水,艮代表山,兑代表泽,其它五十六卦各有其名,其卦名的字义虽然不完全显示具体物质,但其所代表的内容离不开物质现象。
另外,中国的文字属象形组合文字,每一字都是由代表不同的物质的笔划或部首组成,所以每一卦都带有物质的烙印。如乾有日,坤有土、解有刀、困有木、等等,六十四卦全部立足于唯物论。
有人怀疑,文字本身就是物质及其现象的代名词,这样分析还有什么价值,其实这正说明《易经》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是立足于唯物论的。
(三)《易经》包含发展观。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遵循“道非常道”的发展观。《易经》对物质的发展变化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
六十四卦的编排顺序就充分体现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如上经三十卦,始于天(乾)地(坤),终于日(离)月(坎)。
把事物的变化寓于其中,屯代表初生,蒙代表幼稚,需代表饮食、讼代表争执,师代表示抢夺,比代表和平,小畜代表积蓄力量,履代表从前慎后……,剥代表消落,复代表回归,颐代表舒坦…….大过代表过分强大,其本未己弱,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己”《道德经》。
(四)《易经》中包含联系观。
《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分别代表着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论从那一卦那一爻开始变起,都可变出所有六十四卦。
通过这种联系,把本爻所代表的事物,和天(乾)地(坤)日(离)月(坎)、山(艮)泽(兑)、风(巽)、雷(震),及其它各卦爻所代表的事物普遍联系在一起。《易经》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充分体现了自然界普遍联系的观点。
二 、 《易经》中包含着“遵道重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观
正确的人生观源自于正确的宇宙观(世界观),具体体现为终始观、唯物观、发展观、联系观。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就要求我们按照自然规律和原理去办事,这就是中国道德哲学的遵道重德观念。宇宙观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人生观则揭示人与人关系的本质,实质是遵道重德。 人与人的关系不分民族、国家,不分历史朝代,自始至终表现为君臣(上下)关系,父子(先后)关系,夫妻、兄弟、朋友(左右平等关系) 儒学称为“五典”关系。
上下、先后、左右类似于宇宙空间,因而人生观也类似于宇宙观。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的品德,坚持用正确的人生观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以自我为原点、履盖全人类的科学的人生观(类似于宇宙观,宇宙观是以观测者为原点的时空无限,天地四方之谓宇、往古来今之谓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以载物”。“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等警句名言都是深刻的写照。由此可见,《易经》是一本教人进德修业,树立正确人生观的书,不明确这一点专求卜筮,其预测水平永远也提不高。
三 、 《易经》中包含“对立统一,负阴抱阳”的辨证法。
对立统一和负阴抱阳,是中西方哲学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不同表述,其实质相同。西方哲学关于对立统一的基本表述是对立双方,相互对立,相互联系,互为存在的前提。
中国道德哲学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既分阴阳说明二者不同是对立,既负又抱说明阴阳不可分离是统一,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双方就是在消长运动中达到平衡,从而使负阴抱阳的平衡体,能持续一定的时间而存在。当这个平衡被打破的时候,就是事物灭亡的时候,构成了万物皆有生命(持续时间)的从有到无的过程。中国人应用对立统一负阴抱阴的规律,表现为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这也是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有独特的逻辑思维方法之所在。 中国人对这一规律的应用可以说与生俱来,得心应手。西方人在对立统一规律的应用方面,自始至终显得生硬,不切合具体事物。《易经》中对一分为二,合而为一的运用可谓出神入化,
四 、 总结和建议
《周易》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和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不过我认为这倒不需要我去重点了解,由于专业的缘故,我觉得周易中蕴含的管理思想这是非常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周易》的核心讲究“三易”,即“简易”、“不易”、“变易”。如今中国企业管理理论是朝着简单管理的方向发展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普及化,走的是“简易”的路径。只有了解企业组织的基因密码结构、基因代谢规律、基因进化规律,才有可能实现“简单化”。而《易经》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数学模型和理论模型可供借鉴。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其产生、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寻的,构成其有机生命的基因密码DNA基本规律是相对不变的。也就是说探索社会基本成员和组织系统,是当代管理学面临的主要课题。而易学的“阴阳、太极、五行、八卦、河图、洛书、六十四卦”等准数学模型,为此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可广泛应用于所有社会科学领域的普适性规律。
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变易”是易经研究的主要内容,《易经》以“全息”、“系统”、“变易”的哲学观和独特的符号系统,为我们提供了“变易”的类数学模型。
易学的实质就是管理哲学,易学的自然法则、结构决定功能定律和全息结构模型,在今天仍然具有高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我所学过的现代管理学元素在易学思想中也均有体现。我们坚信并预言,易学将会从历史的失忆中醒来,以其丰富的自然哲学和辩证哲学的元素和宇宙全息属性,能够为中国和谐哲学的建构提供战略平台,也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重塑和崛起提供精神理念和价值指导。
它并不只是译本占卜之书这么简单,它的精髓,或者说,它的实质,是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哲理性的思考,它赋予人们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它可以说是影响中国人最深最广的一本哲学著作,是它成就了我们整个的中华民族,唯它,能装下我们整个的中华民族。
目前,我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上述状况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我们应该科学地看待和研究易学,使之早日进入理论化的殿堂。
周易与经济生活
《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孔子在《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 通行本《周易》本经排序以《序卦》的次序为基础,而以乾、坤两卦为首。《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之卦德的传文,并将乾坤之德性引申发挥至人文道德范畴。说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也是《周易》阴阳哲学的基础。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市场竞争,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是国际化的竞争。国家竞争的背后已经是文化的碰撞、交融、融合。中国的发展依靠得天独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才有可能吸收外来文化,才能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对《易经》的理解并将之融入经济生活是发展趋势要求的反映。《易经》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是以易经及易学思想为核心的管理哲学,良好思想的指导,在很大程度上对经济的发展是起到促进作用的。
在经济学中,微观经济学家已经对劳动、资本、土地的关系及影响进行了比较透彻的,量化的进行了研究。(混沌)复杂系统的经验和理论证据证明经济运行是有规律的,周易经济理论是建立在经济混沌理论和一般经济理论之上的,微观经济学家告诉我们劳动、资本、土地是经济发展运行的动力。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还指出,除了这三个要素之外,很多其他的要素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周易经济理论对这些要素进行了汇总,并指出一个国家经济的动力的八个主要方面即:劳动、资本、土地、科学技术、政府制度、产业组织、管理者才能、公共物品。在此之前马歇尔的模型揭示的仅为4种因素模型,每个国家都可以根据需要建立自己的周易经济模型,甚至把他们归结为相对应的经济指数,用来监控经济的发展,并不限于8指数模型,因为周易经济学本身就是强调变化甚至以后也将有更多的指数扩张进来,但是比较稳定的就是这8种因素影响,并且他们的影响造就了8年左右的长经济周期。
在许多运动模式中,通常兼有规则运动和随机运动的两种不同领域。随着某种参数的变化,随机区域(不规则动运)可能扩大,终于并吞掉规则运动的区域。这实际上是一种内在随机性,也就是微观层次上的混沌运动。
《道德经》有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经济学有一个不解之迷,这就是经济周期,无论是亚当.斯密,还是凯恩斯都在谈论这个问题。马克思甚至断言: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都是有周期性的,是它的固有的矛盾,在经济混沌之上就是经济周期,简单的说就是上帝在有规律的挣筛子。
在股市里也可以应用周易经济理论,中国股市1994年7月达到最底点到2001年7月达到最高点,经过7年时间。在2001年半年之内狂跌,开始熊市,2007年股市开始进入疯狂拉生阶段,按照7.5年的经济周期,扣除政策因素,中国股市应该在2001.7+7.5=2009年前后达到峰顶.在我国物价指数,中国社会总产值增长率都可以看到7年-7年半的周期波动。股市是什么?你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股—股价,市—市场,就是市场对股价的影响.所以我们不能离开市场谈股价.你必须时刻注意各种市场的信息,比如政府对股市的政策,市场资金面信息等等,他们时刻在影响股价的波动.边际效应指出,效益最大化要看的就是增量,要看动态市赢率.
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经济政策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非线性约束:诸多经济活动如投资、货币控制和汇率都设有控制目标的上限和下限。但上下限又是弹性而非硬性的。公路上的时速限制。
那种经济现象和经济因素对经济的发展或倒退更大或更小一点不是不变的、而是发展的,动态的,综合的。我们必须跳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战争经济学、灾难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统计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框架,他们都是经济学的一个研究的表象和分只。
周易对现有经济现象提出的各种经济理论解释的综合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战争经济学、灾难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统计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框架,他们都是经济学的一个研究的表象和分只。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但又是相对的,静止的,但不是封闭均衡的,因此才可能有经济、社会的进步与进化。
现有的微观经济学讲的系统是封闭的。表明了一个国家采取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手段与社会制度的选择并无直接联系,每个国家都可以采用经济政策,甚至封建社会、奴隶社会都可以有他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手段,但都和他的自然环境和国际环境有关。
宏观经济不是简单的微观经济简单汇总,并且解决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矛盾,并且发展了混沌经济学,指出了各种经济因素的综合作用,从而统一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正反因素,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每种因素都有正的和反的作用。
所以,周易对经济的预测,更多的是从理性的角度,分析政府,市场,企业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各种影响。
在经济生活中对周易应该抱着理性客观的态度。针对目前人们过分夸大周易的作用,在肯定传统思想对人产生一定影响的同时,更强调易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哲理,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个人奋斗历程鼓励人们应该向命运挑战,战胜自我,用个人的努力来改变命运。
篇10:易经与人生智慧(高中1200字以上散文)
《易经》不仅仅是一本占噬用书,而且还是一本哲学名著。
《周易》作为一部古代占筮之书,古人创造它是为预知社会人事的吉凶祸福变化,但它通过两个最基本的符号“一一”(阴)“一”(阳)以及看似离奇的卦辞、爻辞,从哲学层次上深刻地剖析世界、解释世界,揭示世界的创造与宇宙的组构变化规律。《周易》经文记有许多殷周历史故事,传文多反映儒家政治、哲学、伦理思想。它以八卦形式推测自然界和社会变化现象,富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体现了东方智慧与哲学思想的光辉。它对象、辞、言、意、神、妙、文、变的阐述,对动静、开合、聚散、盈虚、刚柔等对立因素的把握,对后世的哲学、美学及艺术创造都有很大影响。《周易》不仅被用于占筮以预测未来,而且被广泛地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道德修养的指南。
《易经》还同时包含着许多的做人智慧以及处世的智慧。我们通过研读易经,学习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可以让我们在这个世界生活的更好。
《易经》不但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而且是自古以来,就被推崇备至,尊为“群经之首”。 《周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就天人之际,探索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大原理;通古今之变,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以人为类行为的规范。这一天理即人道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称作“天人之学”,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一切学术思想的根源。
《易经》的做人智慧。《易经》强调变化,给人指方向,指道路,但道路、方向本身不是成功,一切都在时空中,路还是得靠自己走,走快走慢,和谁一起走,怎么走,况且路也有岔道,取舍即有吉凶成败,易不能告诉人所有,全在自己把握。
所以,应当这样说,阴阳交错变化,数字错综复杂,正如世事如棋,人心似海,这就是变化。知道变化,便可读易经,便可用易经,也便知人事,亦可于此世界,安身立命。
天地鬼神都说谦逊好
原文:有大着不可以衣,故受之以《谦》。
译文:《序挂》的说法更加单刀直截:“有大着不可以衣,故受之以《谦》。”—“天”有大而亏其盈,益其谦;“地”有大而变其盈,流其谦;“鬼神”有大而害其盈,福其谦;人类有大而恶其盈,好其谦。君子有大,天下安危系于一身,所以他理应把天、地、鬼神浩然之谦统统都包括在自身里,以期吉祥利达。
活学活用:作为一种政治投资,既然“谦”道能够给人们赢得这么大的回报,那就不妨“牵着胡子过河”—先谦虚(牵须)一把再说!
人的第一大美德,就是第一大本事。翻遍《易经》六十四卦,如果说一点瑕疵也没有的,只有谦挂。即使是乾、坤两大卦,都是有他不好的地方,唯有谦虚和谦逊连鬼都喜欢。《易经》说,谦逊,通行无阻。因为天的法则,是阳气下降,救济万物,而且光明,普照天下;地的法则,是阴气上升,使阴阳沟通,所以亨通。
天的法则,使满盈亏损,使谦虚增益;
地的法则,改变满盈,使其流入谦卑;
鬼神的法则,加害满盈,降幅谦卑;
人的法则,厌恶满盈,喜好谦卑。
这些,并非杜撰。它的原文是“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如果你是一座山,你不畏惧,不怕一切。好!风来吹你,雨来淋你,终有一天,要把你
损为平地。
如果你是一座山,你把山隐藏起来,说你是平地,甚至是洼地,这样,风会刮来许多 尘土,雨会流来许多泥沙,终有一天,你要出人头地。
谦逊,是最大的本事。
有伟大成就的人,不可自满,必须谦虚;
想成就伟业的人,必须谦虚,不可自满。
古人有一句名言:“卑让,德之甚。”所谓卑让是压低自己的地位去屈就对方,这就是“处世”的根本。刘备本身所具备的德就是这种卑让的态度,其中又可分为两个方面,即谦虚和信赖。
《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将能力远不如自己的刘备视为最强的对手呢?根本原因在于刘备拥有一种足以弥补跟人能力不足的秘密武器。这种武器不是别的,是用人,如果把“善于”作为一种“德”,那么,刘备便是靠这仅有的一德而显其贤能。
事业成功需要好人缘。人缘哪里来?安定的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哪里来?应该说,全都从谦虚中来。《易经》的谦卦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对于谦虚,连鬼神都喜欢,何况人呢?”谦虚是成功的聚宝盆。
谦虚,或者说谦让,还是认识最锐利的武器。
善恶到头终有报
原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译文:“余庆”、“余殃”的“余”字,余是剩下来的,余是有变化的,并不是一定本身就报,这是中国人对因果报应的定理,中国文化一切都建立在这因果报应上。
活学活用:佛教的精神是无我利他,利于众生的一种精神。佛教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前世有善因,今生有善果;前世有恶因,今生有恶果。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古老的箴言,仔细品味,的确能咀嚼出于今人生活实践有益的营养。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表达了善良人们的强烈心理期待。拉法格在《思想的起源》一书中向人们描述了原始人对善恶有报的深切渴望。其实,文明人有何尝不是如此?正义的理念无论怎样千变万化,报复的公正,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始终是正义一成不变的内涵之一,文明人类早已把善恶有报嵌入正义的深层结构之中。也许正是对善恶有报的渴望,才有对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一些现象的控诉,及古代社会对清官的期盼与向往和宗教对来世报应的虚设。因此,顺乎民心,自然包括尽可能地满足老百姓善恶有报的愿望。
善恶有报是健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他意味着社会的正义,一个好人没有好报,坏人受不到社会惩罚的社会,无论如何与公平正义相去甚远。它意味着社会的效率,社会发展各项事业的繁荣,从根本上仰赖人的积极性的充分调动,而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必须对有益于社会的行为给予奖赏,对危害社会的行为给予惩罚;他意味着社会秩序,因为社会秩序的诸多要素,诸如人心的顺畅,社会凝聚力的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营造,害群之马的铲除均与善恶有报有着因果关联。
善恶有报也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途径之一。经验表明,社会赏罚与人的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以善恶有报为基准的社会赏罚机制无疑是美德赖以生长的肥壤沃土。
徜使人们的善行得不到应有的奖赏,甚至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价,比如见义勇为不但流血还要流泪,诚实经商并未因其诚实而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反倒被人讥为傻子,那么,还能有多少人经受得起如此严峻的考验而义无反顾?同理,如果恶行受不到应有的惩罚,甚至还会得到奖赏,其后果必然是造成挡不住的诱惑,使作恶者更加有恃无恐,使原本善良的人受到侵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